青春青年生活家

「朋友圈里的我是假的。」

2019-03-16  本文已影响41人  进化论evo

“听说在当代,问别人微博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我和高中同学鹿藤的微信对话框中,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当向她分享了我欣赏的女神春夏的微博之后,她突然说其实也想关注我的微博。大概是觉着这样说有些不妥,又忙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迟疑了一会,还是将自己的微博推给了她。细细回顾这几分钟从迟疑到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进行了一系列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

大致浏览完自己过往发出的微博,确认没什么不能暴露于人前的矫情的文字,想象这些内容表现出来怎样一种积极阳光正面的形象后,自我感觉挺好的,于是也摁下了分享键。

其实在她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我忽然地就想起了一件事。同时也在想,直接问别人的微博为什么会变成一件不那么礼貌的事情。

image

01

不久前,我刷到这样一条朋友圈:一个师姐的微博被身边的人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找到并且关注了,在她的表述中,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被发现的微博对于那位师姐而言,是她的一片自留地,一个不希望被人闯入的私人领域。 她在里面发布的内容,我也能大致想象得出,必定与抱怨、脆弱这些字眼扯上关联。那是一些直接展露于人前会被视作矫情的内容。

“被误解,是每一个表达者的宿命。”马东在第四季的《奇葩说》中这样说道,字字诛心。

长大之后,我们更多地选择掩饰自己的脆弱,诉苦、抱怨都显得矫情,每个人都会有兵荒马乱、溃不成军、迷茫无措的时候,在别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自己这里可能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感同身受真的有可能吗?可以,但没必要。

各人自扫门前雪,至多在低谷时互相倾诉鼓励一番,最终也还是要依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完那些坑坑洼洼的小路。

以前总是觉得,将那些负面的情绪分享给身边的人,是不应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何必还要平添别人的烦恼呢?

在潜意识里,我也是不愿麻烦别人。能够自己消化的情绪,就绝不会将苦水倒给第二个人。

image

朋友圈里永远不缺乏这两种人:一种万年不发一次朋友圈,每次发圈都是节日庆典、比赛获奖等重大事项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一天不发朋友圈便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我属于后者。但熟悉我的朋友们也会发现,我几乎没在朋友圈发过什么负能量的内容。

那些负能量的内容,我极少发在公众的社交平台上,并不代表我没有负面消极的情绪,只是我会有选择的隐藏掉,实在忍受不了想要宣泄出来,就在微博小号里发布,那是专属于我的私人领地。

身边有些朋友以往也是极其热衷于发圈,事无大小,总爱放到朋友圈中晾一晾。可后来渐渐变成一周一次甚至是更少。在微信推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的时候,他们的朋友圈从此变成一条冷漠的直线。

相信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翻看以前的说说和朋友圈,大部分的篇幅都是一些或幼稚无聊或矫情或非主流的内容。

但那毕竟见证了我从一个无知莽撞的小孩成长为一个稍成熟自持的小大人的过程, 若是一键删除所有的过往记录,就像是否定掉了以前的自己,终归是不舍。但又羞于将它们展露于人前,这时候,给从前的生活“上锁”成为了最佳的解决方式。

但每次当我突然想起某个许久不见的朋友,贸然找他聊天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点开朋友圈,看到只有一条孤单的直线,还是不免有些失落。

02

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窥视别人生活的快感,小到朋友圈,大至娱乐圈;同时,我们也有被窥视的需求,即渴望被关注。

有些人十分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甚者还有社交焦虑。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难以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中认识自己是途径之一。

在朋友圈,我们可以尽情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尽管有时候朋友圈所展示的并非完全真实。

今天发了一条和部门里的人一起聚餐玩耍的朋友圈,明日和班里同学轰趴宵夜......一张张喜笑颜开的合照,营造出一种社交达人的假象,高朋满座,好不畅快。可实际上,只有自己知道,在部门聚会中自己永远插不上话;在班级活动里,其实自己局促不安、沉默寡言。

没有人愿意自己活成一座孤岛,社交焦虑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亦会油然而生。心理学上对社交焦虑的定义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一方面,我们渴望被关注被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更害怕面对他人对自己糟糕的评价。

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角,可荒诞的是他自己对于这一切恍然不知,他生活的世界是虚假的,所有的一切都暴露在摄像头之下,身边的亲人朋友也都是演员。

曾有人作过类比,其实我们的朋友圈不过也是另外一个“楚门的世界”,所有人都浸泡在谎言里。

“我们给别人点赞,让别人假装自己活得很好,别人给我们点赞,让我们假装自己活得不糟糕。在朋友圈里我们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世界再一次以我们为中心,没有人会忽略我们。”

image

编剧尼克尔说:“我想所有的人都会质疑各自生活的真实性,就如同孩子们总爱询问自己是否被领养一样。”

确实,朋友圈经过粉饰,不够真实,但也并没有虚假如“楚门的世界”那般可怖。我在发出每一条朋友圈的时候,都会想用怎样的文字和语气,配上怎样的图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发朋友圈,有时候就像在经营一个人设。这个人设的性格是由我设定的,但它并不会完全偏离我本身,它只是加了美好滤镜的我。

同时,朋友圈,顾名思义,也是朋友们走进我们的另一个窗口,朋友们可以从我精心挑选、美化的幸福片段中了解我的近况,减缓了一段友谊被时间和距离冲淡的速度。

我也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好生活的呈现让我收获了满足,也让朋友们不会错失我人生中的某些重要时刻。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03

生活有苦有甜,美好半真半假。可有欢喜有哀愁,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在某一期的《奇葩说》中,谈论到在外地打拼是否要和父母诉苦的话题,李诞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要让你的父母在你的生活中有参与感。承认他们的价值就是要让他们就觉得自己还能帮得到你。

分享那些不那么好的情绪真的会给别人添麻烦吗?分享一份不开心会变成两份不开心?

朋友阿悬在开学初的一天晚上在微信上问我:“现在有空吗,要不要下去走走?”

那一晚她和我说了很多让她烦心的事,情感上的困扰,面临的新挑战等等。在聊天的过程中也牵引出了我自己很多的过往。

最后,自然是没有解决任何一件困扰她的问题。可是很奇怪的是,我们都觉得今晚的相伴是开心的、美好的。

我并没有觉得她的困扰会是我的负担,相反,我很开心,她会向我倾诉。当彼此的联系变得稀少时,不时的相互抱怨变成一段关系还存在的实证。

有时候,诉苦的确不能真的能解决问题,可陪伴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以后你有不开心的事情也要和我说哦”分别之际,阿悬这么说。但自此之后我并没有做到礼尚往来,有不开心的事也只是在微博小号里宣泄。真是失礼啊。

image

其实我能理解那位微博小号被发现的师姐的愤懑,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愿展露于人前的脆弱和不堪。

被打上“成年人”标签的我们,不被允许有太多不成熟的情绪,于是关上了烦恼的阀门,任由它发酵。把所有的软肋收起来,看上去更强大了,也会让人变得像刺猬一样难以接近。

世界从不以我们为中心,但总有人默默关注着你,他只是不敢打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