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鉴宝节目还能走多远?
从最初一两个不完整意义上的收藏类栏目,发展到2003-2005年间的七八个,再到2006年底全国电视收藏栏目协作体成立时的十多个收藏栏目。从2000-2008年经历了萌芽到全国电视收藏栏目成熟的迅速发展,直至2008年,全国(含市级电视台)的电视收藏类栏目已达近30个,而且还有发展之势,这么多收藏节目蜂拥而至是否合理?生存空间又将如何呢?作为第一批创办此类栏目的制片人,大宝想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窄众事实不容忽视
电视通常讲求收视率,一档节目的生存、发展,收视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指标。而“收藏”从电视的行话来讲,它是归属为“窄众”之列的。金国十几亿人口中收藏爱好者也不过区区几千万人,再分布到各省,市,区县其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收藏类栏目的创立,首先要看电视台所处的省、市是否具备“收藏氛围”,如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市的收藏类栏目,在开办之后之所以能迅速蠃得观众的喜爱,是和这些省市所处地域的文物拥有量,收藏历史及收藏人群分不开的。这样的收视预料是不容忽视的,也只有这样,媒体的带动作用才会积极显现,反之则不容乐观。

二.现有收藏节目已遇瓶颈
应该说2005-2008年是全国收嫩类栏目发展迅猛,也是收视效果最好的阶段。2006年底,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栏目率先在全国发起倡议,在天津成立了金国电视收藏栏目协作体,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共赢、推动收藏类节目的发展。协作体成立之后,通过举办活动、合作、交流、联合制作节目等等,在全国电视及收藏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本文由华南艺术品交易中心主任大宝 LG5252110 撰写

作为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的制片人、协作体的倡议者,大宝力图使协作体不断发挥作用,各成员台也是这样希望,但实际操作却困难得多:首先,各台的收藏栏目形式不同,有专題类、场地类,拍卖类专业与娱乐互换类等等:其次,各台栏目间的机制不同,有台拨经费、自筹经费,经费差别巨大,有成本几万元一期,也有成本几千元一期的;第三,收藏类栏目由于其特殊的领域和生存的必须条件,使得收藏类栏目在各台受重视的程度不一,协作体在各台得到重视支持的力度也就不一样。以上种种,也使电视收藏栏目协作体在向深层次发展时遇到了瓶颈,协作体的真正意义发挥有限。

再就是优秀藏品的大幅减少我们目前所说的藏品,很大程度上是指“古代艺术品”,而经过近8年的寻找、筛选加之拍卖公司的垄断,真正在民间的优秀藏品已经是少之又少而收藏类栏目的根本就是要有好的藏品……这方面的大缺也使得各栏目纷纷在2008年之后,从结构到内容都在寻求新的突破,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方面。

还有,真正鉴定专家的缺乏和良莠不齐。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一位领导称:“目前我国收藏品市场空前繁荣,却也是空前混乱。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三流仿品,却没有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这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他举例说:“有位观众收藏了两件藏品,找过几位鉴定专家,都说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究竟该听谁的?”观众周先生的情况正好相反:他收藏了一件“青花龙纹高足杯”,此前有专家一口咬定是仿品,却被另一位专家当场判定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搞得周先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也是造成收藏类栏目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窄众与瓶颈何以创高收视率
的确,这几年收藏栏目在各播出平台上都有不错的收视表现,就拿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来说,2005年收视排名在全台近90个栏目中名列第四,2006年名列全台第三平均收视189(AC尼尔森),2007年名列金台第十三,平均收视28(AC尼尔森),虽然排名退后,但收视提升;截至2008年11月底,年平均收视(AC尼尔森)在2.38,比2007年又有提升。再如,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浙江电视台《藏家》、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等收藏栏目,收视表现也都呈上升趋势。

高收视的原因分析下来应该有以下几种:(1)这些收藏栏目所在省市多为文物大省,收藏氛围好,有广泛的观众基础;(2)这些收藏栏目多开办较早,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群体;(3)这些收藏栏目不断创新,不断满足观众收视需求。
四、收藏类栏目的生存空间
无论是收视高也好,观众依赖度高也好,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客观性。不可否认,作为电视收藏类栏目,最佳表现之后,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就如我们看到的,“鉴定”的场景越改越大,布置越来越完美,形式越来越多样,但是观众买帐并不多。我们也看到很多收藏栏目开始加入越来越多的娱乐成分,但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是不是收藏栏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呢?笔者认为是的。但实际操作中是可以掌控和开拓的。

1,形式的多样性不能偏离节目的真实性。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收藏节目已经偏离了收藏品的艺术内涵和科学的收藏知识,只是单纯把文物艺术品的真假当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悉疑”,把文物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当成可以吊足观众胃口的噱头,这种作法是非常可怕的。
2.深入研究收视群体的变化规律。
俗括说:“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几年来,我国收藏人数不断增多,但是许多收藏者井不是收藏,而是以收藏名义做买卖。许多老百姓不懂文物,却投机做起发财梦。有的省吃俭用,倾其所有,买来的却是匮品。作为收藏栏目,我们要正确把握导向,收藏当然要涉及商业运营,但需要倡导情操陶冶的作用。

3,实实在在为这一特殊的观众群体办实事。
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走的是百姓路线,倾向于扩大栏目在普通百姓之中的影响力。栏目提出“为百姓拍,拍百姓事”,栏目每月举办专家免费为百姓鉴宝的活动,每次都有上千人参加,在天津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很好的口碑,到2008年底已经举办了43次,免费为观众鉴定了上百万件藏品,这些实实在在为百姓办的事,也正是《艺品藏拍》高收视的基础所在。

同时,还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德技双馨的专家队伍。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开播6年来,40多位专家团成员为观众鉴定了数以百万计的藏品,从未出现过纷争。《艺品藏拍》栏目一直坚持藏品一专家负责制,要求每一位专家对鉴定的藏品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对鉴定结果负责,由普及藏品所带来的相关知识点展开,引导观众树立健康、成熟的收藏心理。
4.囚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创新中求发展。
收藏类节目是“窄众”的,在这个领域里,要想发展只有创新。我们也看到,不少栏目在节目环节中加入娱乐元素,这也是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另外,增加观众的参与性和观众形成有效互动也是有效的方法,实用性,收藏技巧、保存方法辨别知识等收藏中的经验之谈都是观众需要的…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为观众着想,就能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

电视收藏类栏目以其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吸引着广大观众,在百姓生活中起着丰宫生活、提高品位、追求高雅的引领作用,更在收藏爱好者的不断扩大中,见证着健康、和谐、充实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特殊领域的节目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观众的自发性、自愿性以及观众参与节目的互动热儕,这种境界正是电视媒体所期望的,这也是其他栏目不易替代的,相信我们的努力还会让电视收藏类节目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