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游记 (二)

也许是因为汉江的原因吧,与黄河穿过兰州城一样,这条穿城而过的江水,带给当地人民无尽的文化自豪和物质丰盈。陕西省汉中市就是三国时候的汉中。
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特以“汉”为号,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说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曹操、杜甫、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诗词墨宝。(摘自网络)

拜将坛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是所筑。韩信,公元前231年生,前196年去世。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他的主要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流浪与怀才不遇的韩信。韩信出身平民,年轻的时候缺乏谋生的手段,过者流浪者的生活,依靠别人糊口度日。开始在下乡亭长家吃了几个月的闲饭后,因为亭长妻子不满,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有几十天,韩信依靠洗棉衣的老母过日子。韩信喜欢佩剑,曾经被一无赖侮辱,留下了钻胯的名声。项梁起事后,韩信立志行伍,想在军队干一番事业,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归属项羽,担任执戟郎。后来,萧何发现他是一个优秀的将才,就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一直没有起用韩信。韩信估计汉王不会用自己,也逃走了。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来之后,力举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他为大将。这是韩信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贫困潦倒,受人欺侮,心怀安国定邦之才略,却没有用武之地,表现平庸而无建树

拜将之后,韩信为刘邦谋划出汉中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策略。他正确分析了项羽与刘邦的优劣,认为项羽有匹夫之勇,怀妇人之仁,违背义帝约言,残杀百姓和俘虏,失去民心,一定会由强变弱。只要汉王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天下勇武,以天下地封功臣,以义兵从东思之士,必将最后取胜。明确了东归的战略,坚定了刘邦的信心。井陉战役,韩信背水一战,以数万军队打败号称20万军队的赵国,平定赵地;接着,采用广武君“先声后实”的建议,不战而屈燕国,大败项羽大将龙且攻取齐国,被封为齐王。最后,垓下十面埋伏,彻底击败项羽,从而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这是韩信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谋定战争方略,取得了楚汉战争的全面胜利。

刘邦得到天下,韩信作为将军的政治生涯也就随之结束了。项羽一死,刘邦立即剥夺韩信兵权,将他徙迁为楚王,都下邳。到洛阳后,改任淮阴侯。韩信心里很不高兴,经常称病不上朝。后来,陈_被派到代负责边防,和韩信辞行,韩信鼓动他谋反。汉十年,陈_造反,刘邦前去征讨,韩信就在家里准备策应,企图把监狱的人放出攻打皇宫,擒拿或者谋杀吕后。吕后用萧何计,将韩信骗进宫,将他杀死在长乐宫钟室。一代英雄就这样屈死,为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感叹。这是韩信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对抗刘邦,惨遭杀害。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当然这些材料是在后期逐渐学习到的, 个人对韩信最早的认知只存留在《萧何月下追韩信》这出京剧上。王尔德说:“不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眼睛和耳朵不过是传递感官印象的通道而已——是在头脑里的罂粟花红了,苹果香了,云雀唱了” “一事一物,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看他的方式”。韩信,一个灵魂历尽了太多无常,一个见惯了太多人背手撒尿的灵魂,最终还是被后人所敬仰,尽管他不求完美,但这种不完美符合人性,它起码真实。
公元前206年韩信弃楚投汉,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气之下,单骑北上,行至马道,是夜明月当空但寒溪暴涨,信不能过,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到汉中。
那么萧何到底说了什么最后才打动了韩信。
针对韩信不善交际、盲目自信的性格特点,老炮萧何打感情牌,首先卖惨,然后给韩信带高帽、最后赌咒发誓,不惜以全家的性命许下承诺。从小就缺乏关爱的韩信,对于别人递过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好,都会义无反顾的奉上自己的一切。最终灭楚兴汉,终成刘邦帝业
然而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韩信错把萧何的政治手腕当成纯正的哥们之间的友谊,成就了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从来官场只有政治职场也一样。

韩信被杀后,刘邦念其功绩,命萧何将地方上贡朝廷的一方奇石刻成石碑祭祀,因碍于吕后的权威,碑上没有篆刻碑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块石碑在夜晚竟能发光,故又称“夜影神碑”,并被誉为古代“汉中八景”之一。民间相传韩信的灵魂附于碑上,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民众前往祭拜。经专家考证,这块土红色石碑系开采于梁山的沉积岩,碑上的斑点为古代海洋生物化石遗迹。专家猜测可能是这些海洋生物化石含有一定的磷元素,所以才会在黑夜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