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导演下的【中国往事】——黄飞鸿系列电影解读
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记录着许多70后,80后的青春,他的黄飞鸿形象充满侠气,在观众心中塑造了一个侠义忠胆的英雄形象。每当电影里的坏人一听到“黄飞鸿”三个字,无不吓得惊慌失措,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一听到背景音乐响起时,都会莫名地激动起来。
但是你知不知道《黄飞鸿》的电影英文译名是什么呢?它的英文译名叫《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意思是《中国往事》,这个名字灵感来自于美国一部经典电影《美国往事》。徐克为电影《黄飞鸿》定下《中国往事》的译名,可见他当时对这部系列电影的构思,很多人看到了黄飞鸿的故事,却忽略了这也是在讲中国的近代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黄飞鸿》的时代背景。
电影故事发生在清末,当时正值慈禧当政,也是大清国最颓靡、最动荡的时代,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当时有非常多的外国租界,华洋纠纷频繁。英国向清政府以非常廉洁的价格在上海建立租界后,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中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继英租界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清朝设立租界,清政府逐渐丧失了对租界的控制权,从而产生了国中之国的现象。
诸国列强在清朝各自占山为王,清政府对国土的主权丧失,快速消耗了清政府在平民中的公信力。民间无法依靠政府,许多平民开始热衷于习武以求自保,民间武风大振。黄飞鸿的形象,就是当时民间武术团的精神代表。
“冲突”,是剧本情节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黄飞鸿》里的冲突,来自当时的华洋对抗,文化的对抗,时代的对抗。
在《黄飞鸿1》中,黄飞鸿第一次见到十三姨的场景里,海归的十三姨向黄飞鸿握手,黄飞鸿楞了一下,向十三姨拱手作辑,此时的黄飞鸿是当时华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缩影,古板,守旧,排外,而海归的十三姨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对国外的科技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人的相处在电影里营造了非常多的冲突点和笑点,也映射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电影里暗示了中国冷兵器时代在近代的终结。
《黄飞鸿》里有一个场景,美国商人积善为了暗杀黄飞鸿,在戏棚里开枪扫射,很多平民因此受伤,黄飞鸿反倒受清衙门诬陷。在宝芝林里黄飞鸿拿着洋人的火枪若有所思,对十三姨说,“唐山应该要变,拳脚是打不过枪炮的。”黄飞鸿此时明白,即使自己是民团教练,即使自己的武功多么高强,也对抗不了枪只弹炮。而在历史上,随着清政府倒台,孙中山的民国建立,枪只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冷兵器时代才真正成为了历史。
剧中黄飞鸿对西方文化的态度转变,映射了在中国近代,国人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力求转变的上进之心。
通过在电影中的情节可以看出,在最开始,黄飞鸿心里对西方文化是抵触的,比如说十三姨帮黄飞鸿量身型做西装的场景,当时黄飞鸿说,“等将来中国人都要装西装的时候,我再穿吧!”到了后来,黄飞鸿开始戴上了洋帽,带上墨镜,坐火车,甚至参加医学交流会,用蒸汽机制药,黄飞鸿完整复现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学器物”的过程。
电影中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革命领袖,孙文
在《黄飞鸿二:男儿当自强》中出现了孙文这一角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孙中山,孙文跟黄飞鸿在医学交流会中相识,后在英国领事馆中以中西医术共同救治伤众。这里的孙文就是我们熟知的孙中山,包括他的字“逸仙”,医生的职业,基本还原了孙中山的人设。为什么要把孙文这个角色放进电影?因为如果是讲中国往事,那辛亥革命这个元素就必不可少。电影暗暗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在当时备受压迫的中国,习武不可救国,行医不可救国,唯有思想改革才能帮助国人实现独立、民主和富强。
狮王争霸的背后阴谋,源于《马关条约》。
在黄飞鸿三:狮王争霸的剧情主线是,沙俄为阻止李鸿章跟日本签订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决定在狮王争霸的比赛中暗杀李鸿章。黄飞鸿在无意中得知这个消息后,一方面要跟当时的地霸“赵天霸”周旋,另一方面还要破坏沙俄的计划,阻止暗杀李鸿章。
电影中提到的条约,其实就是历史上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里的重要一条,就是大清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当时的沙俄一直视大清国的东北地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联合了德国、法国向日本施压,而最终结果是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但大清国需要在原来的2亿两赔款上,额外支付三千万白银。这一大笔相当于清王朝15年的国库收入,让日本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
电影的高潮是最后面的狮王争霸比赛,其实这个场景设定得非常有意思,大清国举办这场比赛是为了向其他列强国彰显自己的国力,当各方势力在城下斗得头破血流,城墙上作壁上观的诸国列强我想他们感叹的并不是大清国的强大,黄飞鸿在夺得金牌后对李鸿章说的那段话至今堪称经典。
徐克导演的这三部黄飞鸿系列,不止是了塑造黄飞鸿的武学宗师的形象,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看电影,读电影,聊电影,感受电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