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时不刷抖音,不会感觉很无聊吗?”
01.
麦克卢汉曾这样说过:
“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了我们。”
就拿娱乐产品这一工具来说,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数信息和游戏,都是成千上百人经过头脑风暴后,所精心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和精髓。
比如,你轻易就能浏览到的热点资讯,背后可能是一整个团队的运营成果。
他们需要绞尽脑汁的研究,各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用尽各种文案技巧,然后再经过层层审核定稿,最终以推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再比如,一款火爆的手游,背后可能是几百个人精心研究成千上百万的数据记录,然后用最前沿的科技,在各种行为学与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打造出来一款产品。
而他们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我们的接触阻力,以及想方设法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一旦我们沉迷于这种「低成本」的短暂快感中时,我们就很难再想着去做那些「高成本、高回报」的事情了。
比如,写作、阅读、学习、思考……
当大脑习惯了这种,快速获取愉悦感的方式时,随着快感阈值的不断提高,你需要更多、更刺激、更高强度的东西,来满足大脑的需求。
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自主判断和思考,以及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最终,娱乐产品将代替我们进行思考,做出判断,然后再投喂给我们。
我们,成了工具的奴隶。
02.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家不能娱乐,而是要把握好分寸。
适当的娱乐消遣,可以缓解我们工作的劳累,以及紧绷的心情。
可我所见到的大多数人的现状是:
被同事领导各种打击后,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提升自己的技能,可晚上回到家后,王者吃鸡玩了一夜;
第二天起床,一边懊恼自己薄弱的自控力,一边又安慰自己说,明天再好好努力吧。
就这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还期待着自己能有所突破。
所以,在这里,大春给大家分享几个良心建议,希望小伙伴们都能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去。
1)用优质的文章或书籍,来扩充自己的语言词汇。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流行语。
比如,“yyds”、“下头”、“夺笋”、“芭比q”、“哒咩”……
并不是这些网络流行语有什么不好,而是当你想要形容一个人「厉害」时,如果头脑里只剩下了「牛逼」这个词,那岂不是很可怕?
所以,平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一些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和书籍,保持大脑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想法,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同时,语言也在不断纠正着想法。
所以,会表达,会说话的人,逻辑思维也更清晰。
2)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可以,把你平时花在综艺、娱乐、热点新闻、资讯类的注意力,分一半到优秀的、高赞的作品上来。
那些需要我们动脑思考的、发人深省的、有深度的作品,才属于优秀作品。
比如,《权力的游戏》、《教父》等等。
虽然肤浅作品的投喂,可以满足我们大脑的惰性,但优秀作品的冲击,可以直接提升我们的情商,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的学问。
3)找到一件有意义的事,并长期坚持。
找到一件坚持越久、收益越大的事情,并付诸于实践,然后收获时间复利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身边很多朋友会好奇地问我:“你平时不刷抖音、不玩游戏、不追综艺,不会感觉很无聊嘛?”
我说:“不会啊,思考、输出给我带来的愉悦感,远胜过那些娱乐软件。”
每当我把自己的想法、见解,以及日常的观察,整理成一篇文章后,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怎么还会感到无聊呢?
所以,找到这样的事情,把自己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其中。
不需要我们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也不需要获得多么丰厚的物质回报;
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帮助你抵抗岁月对热情的侵蚀,以及琐碎对心神的叨扰,让你在芸芸众生中,时刻保持清醒与睿智。
最后把《娱乐至死》中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替代了思考;
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