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
年轻时候喜欢看球,虽然我打球踢球都是废柴。除了看NBA就喜欢看山东队打篮球,因为喜欢巩晓彬。
巩晓彬当时打球时候脾气很差,但是不影响我喜欢他打篮球。他的一些篮球动作是别的球员无法达到的,个子还高。也想过他当时的篮球天赋比正盛的姚明还还好,可是为什么没去NBA呢?通过内行人了解,原来是他生早了,那时候的大环境让他和NBA无缘。
后来他成了教练,一口济南口音,常爆粗口。看后听后,哑然失笑。这教练水平是C级,虽然他打球是A级。
还有去济南和他喝酒的机会。认识这样的人是很有趣的。其实好几次机会都擦身而过了,缘分未到吧。
他的故事很多,听到的都是传说。笑笑而已,不能太当真。官方给的才算靠谱,这是公开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到,不赘述。
玩了一辈子篮球,可谓心满意足。
喜欢,又擅长,最后还能玩一辈子,幸福无比。
对一个刚上小学或者中学的孩子来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以后会干什么吗?
如果能时空穿越,最好先穿越到二十年后,了解了长大后的自己,再从小学中学开始为兴趣擅长而努力。这孩子以后得有多大成就呀!
可惜,如果就是如果。
不知道自己成人后会做什么,也还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这时候怎么办?
那就各种试错,所有的不擅长不喜欢试完了,剩下的就是喜欢和擅长。小学生中学生,都还年轻,多的就是时间。
这是要给小枝枝提升学习认知的第一个内容。
初中三年,不仅要学会学好会学;还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确立自己的兴趣方向,找到自己的专长优势。
现在喜欢什么,不算数的。就像我小时候想娶个小河西边村子的媳妇,因为那个村子的人都会做烟花爆竹。有了这样的媳妇,我就可以有很多烟花爆竹放,羡慕死所有的小伙伴。现在姑姑婶婶还经常那这事取笑我。从她们给的信息能判断出来,我说这话的时候应该十岁。
很多要填报志愿的高中生,一脸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于是乎,就出来一个名人叫张晓峰。
就举这俩例子吧。充分试错,然后找到自己方向,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兴趣先放一边,先说擅长。
那些想通过艺术体育奥赛等等走捷径的人,不在我表述的内容范围内,先做免责声明,以防被骂。
学得不好成绩不好,就是不擅长吗?这点要明确,没学好和擅长不擅长不是必要关联。
因为可能你没用心,就是常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电死的多数是电工。觉得这东西对我来说是毛毛雨了,不上心不用心,即便这方面你是行家里手,翻船的一定是你。
先把这东西弄懂了学会了,然后比较自己学这东西所耗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判断出来自己是否擅长。
也就是说,进入初中之后,把每一门课都学好了,才能完成全面试错。这也是我常说的,偏科在中学阶段,是个贬义词。
每一门课都有学好这门课的规律。找到这个规律,用好学好。这一门试错完毕。
我听过好多家长老师说,孩子学习态度不行,就是不努力去背?我听后很诧异,努力去背,就能学好?我是个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人。虽然我现在能整篇记住很多经典文章,但是从来没尝试去背。任何需要记忆的东西,我都先去充分理解。理解之后,对比我的描述和原版描述,慢慢用原文替换我的描述。最后完成全篇背诵。学习就剩下背了,这学生还能学好,除非他头上长得不是脑袋而是一个硬盘容量超大的计算机。
不理解的东西,不去记忆。这习惯等工作生活之后还是个坏习惯。像传达一份文件,捎个话之类的,我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昨天,太太给我打电话说:“告诉老太太一声,我去西郊商场买窗帘布。”
我对这话的理解是:当时打电话时候已经快上午十一点了,去西郊来回得俩小时。买东西还要时间,家里的窗帘是应该换夏天的了,估计还会给商家探讨规格样式,怎么着也得三四个小时吧。午饭怕是要在附近吃。让我给老太太说,应该第一让老人家吃午饭不等她,第二让老太太准备好收拾下,等她回来一起安窗帘。于是就给俩老太太说:“吃饭不等了,下午您俩得受累帮着安窗帘。”
正吃着饭,太太回来了。看我们没等她吃饭不开心。老太太知道了买窗帘布是为了地下储藏室也委屈。地下储藏室是两家共用一个门,最近邻居家有喜事,出入储藏室次数多。老太太给太太商量,要不把一些还算重要的东西搬上来。太太说不用,我想办法。要是我原话一字不差转达的话,就没了这个误会。所以说,死记硬背也是个方法。
但是用在学习上,只有很少地方用到。
用不同学习方法学会每一门,这是会学习的标志之一。学数学有数学方法,学语文有语文的道道,学英语会理解记忆好每个单词,学史地生政要会系统能懂每一个概念。
等你用各种办法把每一门课都学好了,就很清楚自己的擅长和短板了。
一招鲜吃遍天,那是学习结束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