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卡片0024 | 读书笔记:整合思想的重要工具
「天马知识卡片」的第24张知识卡
制作来源终身成长词典的内容。
最近,一直在对原有的读书步骤以及读书笔记进行重新解构,找出更适合目前自己的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01487/e8fb615fd5ea1cc7.jpg)
原有的读书笔记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学生时代照抄的影子,而因为学习了视觉笔记之后,有容易进入「强行转化」的陷阱。
但不论是图像转化,或者说是笔记记录,最重要的都是找到背后隐藏的逻辑线大纲。
这个找寻逻辑的方式,也直接影响到最终读书笔记的呈现方式。目前,我的笔记已经更像是「问答式」笔记,如果不清楚书中内容的人看到,可能并不能马上辨认出这也是一种读书笔记。
类似于什么形式呢?就如同终身成长在理解《超级快速阅读》一书中的观点时,直接转化为了问句,并且同时去找「书中依据」和「自我回答」,进行差异化比较。
1、阅读之前是否需要做准备?
2、为什么要进行逻辑梳理、宏观定位?
3、为什么读书之前不准备的习惯难以改变?
4、如何梳理书籍脉络、明确宏观定位?
5、为什么快速浏览、制作视觉卡片,能使阅读更加高效?
当5个问题都自己回答为「我同意」的时候,那么读书笔记的第二阶段已经向你开启了。
1.写出同意观点的理由
我们经常说用「输出倒逼输入」,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而且与手写笔记类似,网络上搜到的XX书籍的笔记,读完之后发现与大纲简介也没有什么区别,那这还是输出感想吗?
我认为这并不是「照搬照抄」并不是写读后感或者是读书笔记的方式,因为这个只能让你「激活回忆」,却不能做到「思考动因」。
所以写出观点的理由,即使再荒唐都可以尝试在刚开始逼迫自己用非书中文字去写下来。这种强迫自己的穷举法,才可以真正地抛开原有的成人束缚,去找到与自己的相关性。
只有你会想到的理由只属于自己!
2.找到佐证观点的证据
当写完「一纸荒唐字」以后,肯定需要去依次证明,这才符合科学界「假设-验证-排除」的解题思路。
这时候的观点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主题阅读,做一个书单式的衍生。
也许有些书籍只能延展一个方向,但是有些书却有很多领域可以衍生。
这种书相当于精油中的那一类「基底」,可以重复次结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