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第五十五则:读书之乐和善良之名

2024-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安山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若安山译:将读书学习当做一辈子的事业,就应当知晓读书学习的乐趣;有做善事的心,但不要追求“善人”的虚名。

读书的乐事,唯有读书人才能切身体会。然而读书学习其实也是一件“苦事”:相比较于古代“读书人”的稀缺性,而今的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得读书学习,最起码得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吧,诚然义务教育是最低配,个人要发展,还得尽可能地学习。

一些人寒窗苦读十二年,争着抢着去挤高考赛道;一些人大专三年觉得起点太低,要再来个专升本;一些人本科四年觉得竞争力不足,卯着劲地去考硕研;一些人硕研两年觉得还应该有“更高追求”,于是攻博;还有一些像我这样的人,开窍较晚,老鸟迟飞,便另辟蹊径走“野生”路线......人各有命,也人各有志,对于万事唯靠一脑两手肉搏的人来说,参与工作后就更加要读书学习了:学历再提升、职称、职业技能、行业资质等证书考取,都要花精力去啃书、学习。

有人说:“读书不为稻粱谋!”看似清高实则虚伪,改为“读书不只为稻粱谋”,那就比较符合人性了。没有解决生存问题谈发展,风险太高,道路太弯,效率太低。若说“读书之乐”,因读书学习而充实了内心世界是一种快乐,因读书学习提升了生存技能是一种快乐,因读书学习而获得相应社会地位是一种快乐,因读书学习而过着想要的安宁日子是一种快乐,因读书学习而得到某种“平和”是一种快乐......种种快乐,归结而言,终是一种“快乐”,那便是读书之乐。

称“做善事不留名”,是一种虚伪;然而“邀”善名显然也不可取。主动为“名”而“向善”,难免有作秀之嫌,目的不纯,同样的善事便有可能有不一样的结局。纵观历史横看社会,其实做善事求善名反而是主流,这没什么好避讳的,人类社会需要榜样,以善为榜样,总好过以恶为榜样。

文/若安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