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八)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毛主席的《清平乐·会昌》,下面我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清平乐·会昌
近现代——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赏析:
在赏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其实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1931年10月26日,红军解放了会昌,中共粤赣省委、省政府就设在会昌城外五六里处的小镇文武坝。以后毛泽东经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1933年夏季,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左”倾领导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导致红军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
1934年春天,毛泽东以“休养”的名义到会昌调查研究,指导南线红军制订了正确的作战计划,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利用了敌人的矛盾,扭转了南线红军的被动局面。但就整个苏区来说,形势仍然是危急的。1934年7月23日凌晨,毛泽东带领粤赣省委的领导干部刘晓、何长工和警卫人员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纵览了南国的壮美河山。回到文武坝后挥笔写下了《清平乐·会昌》这首词。
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首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词的上阕抒写凌晨登山的豪情,总括了秋收起义以来的艰苦战斗历程,对南线红军率先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扭转被动局面表示赞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开头两句点明登山时间,勾画出一种黎明将至、视野顿开的境界,勉励同行者,不要说我的动身太早了,同时让人感觉有希望在前面。这两句可看作全诗点题之笔。有人认为“东方欲晓”一语双关,表达了“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即从政治寓意方面引伸理解,也有道理。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两句极为精彩,堪称难得的绝唱。这是对中国工农红军诞生以来,毛泽东率领红军转战千山万岭,历经千辛万苦,但却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的形象概括。“踏遍青山人未老”这样的精神状态,与古代“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的诗句,是迥然不同的境界。“风景这边独好”这一句则是对红军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热情赞歌。
词的下半阕写站在会昌城外的岚山岭上看到的无限风光,含蓄地指出了红军行动的正确方向,是上阕的跳跃、发展与转合。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写诗人站在会昌城外的高峰上,极目东望,起伏绵延的群山,一直连接到浩瀚无边的东海。“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则写向南眺望,岭南群山更是满目苍翠、草木葱茏。这两句词也含蓄地说明,红军只有主动打出敌人严密封锁包围的苏区,才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有效办法。
综观全诗,联系写作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当时虽然身处逆境,心情难免郁闷;但是面对未来,对革命胜利仍然有思考有信心,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广阔胸怀、远大眼光和伟大诗人的豪迈气概。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