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自由,是对寂寞的嘉奖
书评|自由,是对寂寞的嘉奖
文/Daisy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日本)。2018年读完的第三本书。最爱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关于小说家之路的记录。
“所谓小说家,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必须是自由人。在自己喜欢的时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我而言这便是自由人的定义。”
即便是在写作之外,村上春树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坚持长跑、生活规律、写无关主流的文字……
他懂得大众的规则,偏偏在30岁踏入文坛之后,选择任性的生活。
村上春树写作不设定读者群体。
翻遍所有的关于写作的教材,第一条一定是“写给谁看”。此刻的文字,若受众是年轻人,最好松散筋骨,说点freestyle,不然任何词组结构,都像给广场舞在配乐。读者是老年人,就泡上一壶茶,对着茶壶冒出的白烟清香,谈谈长寿村的神奇传说。
诸如此类,应该是很容易就能举出例子。
大众的习惯是对着一个人写作。村上春树却对着空气创作出,可供家庭传阅的一部部经典作品。
他的眼前不是空无一物,他试图对话的,是时代。
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机构开设写作课程,尤其是网络写作课程。宣传口号无一例外,以“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为切入点。内容讲述灵感之外,从文章的结构,填充故事的想象办法……入手,“3天写出10w+的爆文”。
当然,如果这些网络课程,像村上春树一样耿直的告诉你,“反正也写不出好小说来,干脆别管什么小说该这样、文学该那样的规律,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写出胸中所感、脑中所想,不就可以了吗?”简单来说,就是要想写做好,全靠原生态。
谁还花钱,做一夜暴富的梦。
想获得村上春树所说的“自由写作”的状态,也不是全部办法。这老头在书里,给自己日后开设写作课程,倒是留了余地。
他说啊,“想当小说家的人,首先大概要多读书。”在阅读中,把文章的结构化成肌肤和血液,长在身上。
“其次要做的,我觉得应该是要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用眼睛观察,用脑袋记忆,当需要时把所见描绘出来。说不清楚画面具体在某时某刻发生,只好称之为“想象”。
像所有鼓舞人心的网络课程一样,村上春树要表达的,差不多该是,你不像我这样有天生的才华,倒也还是有事可做。
你后天的努力,大后天的努力,大大后天的努力……凭时间积累的,时间会给你作证。
所有的自由,都是对寂寞的嘉奖。
生活中的很多人,不像村上春树功成名就,却也整天一副,“你可能不喜欢我的样子,但我过的是我喜欢的日子”这般散漫模样。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不是因为不喜欢,是因为学不来。
想起旧日发生在同事身上的一件事情。
领导让写一篇软文,同事写好后,赞助单位改稿。把文章里圆滑的部分删的干净,硬是把软文变成硬广。
充满着文学理想的同事找到领导,他一拍桌子强调,不想在这篇很low的硬广里属上自己的名字。
同事希望的结果,当然是客户尽量保留他原稿的风味。
可谁承想,领导不痛不痒,嘬了口茶水,说到,行啊,不算稿费也没问题吧。
同事灰溜溜的从领导办公室撤离,他仿佛看到领导眼神中泛滥的蔑视。
谁不想要自由。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干自己愿意干的事。
可自由,哪是一天就能修炼成的。
谁知道为了不迎合大众的口味,村上春树失去多少赚得盆满钵满的机会。
谁知道村上春树在20岁不得志的日子里,往头脑和笔记本里,填充进多少本书。
又有谁知道村上春树在创作小说期间,每天坚持写4000字,流过多少汗水。
我们看到很多人的自由,却看不到藏在自由背后的寂寞。
在小说创作中,追求自由的村上春树,似仙非仙,免不了俗,要吃饭。
他把不得已出卖自由,换取生活的部分,留给不干扰小说创作的翻译工作。
或许,和钱比起来,自由不值一提。可村上春树,还是在不用对别人负责的时间里,卸下假面具,坚持自己的坚持。
而现实中的你与我。我们拼命工作、认真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在为自由开疆拓土。
有一日,自由做主,活的洒脱,也有资格在众人面前装装样子说着,我的努力尚还不够,仅靠着一点才华和运气,任性的自由。
• end •
文艺小孩王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