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黑暗”者眼里的“灰色”事件
2019-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子_悦
在这个寂静而又吃撑的午后,我又回来了!
近期突然听到有人说我“心理黑暗”,大概也许可能是这个样子。
回家嫌弃妈妈做的面不好吃,随即说道:明知道我不爱吃面还做(这就有点过分了);
听到朋友说: 我有件事要跟你说一下,当下脱口而出: 分手了么?
挤在公交车上,心里想: 就不能离我稍远点么,挨着我很难受;
下班路上,看到一穿制服的男子随手扔掉一塑料袋,衣冠楚楚素质这么差。
大抵是因为“心理黑暗”,眼里才会这么多“灰色”事件。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懵懵懂懂,零零散散的了解人的思维逻辑、行为逻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逻辑性极强的人,可不知,在这个主观性很强的世界里,一些歪理邪说也能成为自以为是的真理,而我恰恰造就了这样的人生观。若要拿“黑暗”来形容我的心理,这大概是可以接受的罢。
一直喜欢思想理论,语言节目,想在其印证自己的观点,纠正自己的思想,或者开拓思想领域。从《遇见未知的自己》到《人生的智慧》,从《我是演说家》到《奇葩说》,总能意犹未尽的品味每一个“逻辑”,用他们的故事折射自身的长短。印象最深的一位“演说家”,名字已经忘记了(一直记性不大好),她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述“心中的少年”,那种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的慷慨激昂,但给我极大的深思,她缓和恬静的演说给我祥和温暖的感受,当时,爱极了那个天使般气质的演说家。
虽说,九零后面临着人生最焦虑的阶段,若心有所向,心存善念,终会迎来柳暗花明。回家的时候看到妈妈做的饭第一反应是好吃;挤公交的时候看到人多,会伸手扶一下跌跌撞撞的老者;走在街上,会看到衣着光鲜的人拾起落在垃圾桶旁边的塑料瓶。
“心理黑暗”者眼里的“灰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