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生,且听一听人间烟火。
有一次去云南的泸沽湖,那高原上最闪亮的明珠,我们在湖上泛舟,天空飘来一团密云,顿时开始下雨,小舟在湖中间无处逃避,时下的热气混着雨水升腾起了雾,周围即刻朦胧起来,仿佛进入了秘境,我们索性停在湖中间观景。正前方远处的山上是摩挲人家住的小房子,从山下一直排列到半山腰,湖面上的雾气将眼前的世界分隔成了上下两层,那一排排的小房子在云雾缭绕中伫立,正值傍晚时分,炊烟袅袅,从房间里透露出来的丝丝火光,静溢中传来隐约话语,与身旁潇潇落下的雨滴声浑然一体,我从未见过如此胜似仙境的人间烟火,好像身旁的船夫和小舟已若不见,面前变成了一张动态的山水画,画中写满了生活的气息,而我是一位置身画外的旁观者,为之而动容,这是我见过最美的人间烟火。
后来慢慢发现,人间烟火不仅靠“看”,更多的时候是靠“听”。
小时候放学回家,背着书包饥肠辘辘走到家门口,未进门便听见屋子里传来炒菜的声音,锅碗瓢盆互相碰撞摩擦,菜倒进锅里发出的滋滋响声,构成了独具厨房烟火气息的协奏曲,想象妈妈又做了什么好吃的,口水顿时争先恐后涌现出来,光是听听声音,便足以调动全身上下的细胞一起上阵,为了一顿饭而整装待发,在饭桌上阵亡也在所不惜。
成家以后,嫁了个工程男,他经常出海或是加班。但闲时,我们就在家烧菜做饭,用他的话说,下厨房是为了让高速运转的大脑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工作已经够忙碌,不能再愧对了自己的胃。于是我经常将打扫房屋的时间放在他做饭的时候,他在厨房里电光击石,我在厨房外裙舞飞扬,打开音响播放喜爱的歌曲,深情而陶醉地穿梭在房间里,为每一道菜的闪亮出场做一番隆重的迎接仪式。几年的相处我们也总结出了不成文的夫妻相处之道---一人负责干活,一人负责夸奖。于是我赞美他的厨艺,她赞美我的贤惠,华丽丽的吹捧你来我往,相得益彰,将厨房协奏曲推向高潮,也许这就是婚姻中的烟火气息,较之不开伙时的冷清单调和四目相对,烧菜做饭的声音占据着家庭幸福举足轻重的地位,难怪当今世上有一句话非常流行:爱你,就是要和你一起做很多很多顿饭。
生活中,人们从每天早晨醒来的那一刻开始,便睁大眼睛看着周围的世界,整整一天,眼睛接收太多太多的信息,我们相信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倘若与自己所想象不相符合,便生焦躁、抱怨、评判、指责,关键问题在于每个人所见不同,看待角度也不同,矛盾的滋生也就顺理成章,于是人间“烟火”便成了“硝烟战火”。
有一个办法可以提高幸福指数,那就是“少看多听”。
《说文解字》里对听的解释是“听,笑貌。”这里,“听”读yǐn,张口大笑的样子。明朝时就有“听”的俗体字,成书于明朝崇祯年间的《正字通》首次录入:“听,借为聼字省文。”这是最早关于“听”假“聼”的记载,俗体字“听”借用为“聼”的简写体。
甲骨文的“听”是一个耳朵,旁边有两个“口”,人类表达欲望显然高于倾听的欲望,唇枪舌战就是各说各话、鸡同鸭讲。而后,篆文“聼”换成耳朵旁加一个“德”,强调倾听是一个重要的品德。但是,从“聼”到“听”,动作从动用耳朵,变成动用嘴巴,语意岂不是大打折扣?不然。中国文字有趣就有趣在,关于“听”一定要有一个“说”,有了“听说”就是互动和聊天,聊天用的是嘴巴,然而“聊”字恰恰是耳朵旁,也提醒着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开启听觉的觉知力。
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字之博大精深,寓意丰满,通常我们说“听见”,就是指先要学会聆“听”,才能有“见”道的机会;而“看”不过是小聪明,大智慧讲的都是“观”。如今,人“看”和“说”的本领越来越发达,听的能力却越来越退化。
我尝试过有意训练自己“听”的觉知力,吃饭时候咀嚼的声音、游泳时候水在耳旁流动的声音、清晨醒来窗外鸟叫的声音、午睡时蝉鸣的声音、夜晚在电脑前敲敲打打码字的声音、与爱人互道晚安的声音……这些都不需要启动眼睛看,却能够感受到深深的安宁。换一个角度切入这个世界,一股洪流般的幸福感即刻会涌入直抵内心深处,充盈而温暖。
宝宝还未出生的时候,在妈妈子宫里接触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用“听”,让我们试着启动最原始的生存机能,且听一听那人间烟火。然不可忘记,将爱的能量回流,因为我们所有所言所说,亦是别人所听到的世界。
文/文婷(微信ID:39786793)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