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这些中年人竟然做这种事情!真是没法说!
人到中年,特别是在诸事不顺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年轻时真不懂事呀!当时如果能多读点书就好了,要是能多学点东西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有过这种想法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真的很高,至少在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曾经发出过这种感慨的人,真的很担心自己也会成为这种人。但懊恼和悔恨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已经彻底回不到年轻的时候了。不过还有比这更要懊恼的事情在后面,就是他们在把这番肺腑之言真诚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时,子女除了听到懊悔之外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当然更谈不上能有什么大的收获了。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件可怕的事情继续发生,就是子女会重复自己当年的行为。
问世间还能有什么事情比“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后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下一代也很可能没有希望了”更加痛苦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原因出在了哪里呢?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呢?
多多益善真的好吗
每天从起床开始,我们就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和知识,电视上的新闻,马路上的广告,地铁里传单,当然还有一些娱乐性的八卦消息,竟然有时还生怕自己会漏掉什么“重要”新闻,搞的自己在朋友面前没有谈资,这样就好没面子了。很多年过去了,除了每天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搞的自己精疲力尽外,我们从这些信息里还得到了什么呢?貌似除了所谓的“谈资”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有真正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了吧!
所以,一个很让人难受的事实真相就是,过去这几十年我们所关注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没有用的信息(感觉像是在说自己),甚至有一些是让我们退步的信息。
那什么是有用的信息呢?
在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给到的答案是:
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的信息;长期来看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自己对这种答案也深表赞同。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的话,大部分的信息就都是一些无效的、没有用的信息了。因为大部分信息不仅不能让我们在未来变的更好,就是在现在也不能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比如,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告诉朋友某某女明星怀孕了,其实人家怀孕就怀孕了,我们跟着瞎激动什么呢?孩子又不是我们的。而且通常情况下即使知道这事,这件事也很难成为我们人生中做重要决策的依据。而且,从长远来看的话,知不知道这个事,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品质和个人成长来说也都没有任何影响。
当然了,作为娱乐性的交流,就另当别论了。
方法论总是相通的
在#震惊!你娶不到媳妇或嫁不出去的原因竟然不仅仅是因为你丑#那篇文章中提到,做好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添加必要条件。而添加必要条件这个方法论在这里是不是又完美的进行了应用呢。
正所谓一通百通,抛开事物的表象去看背后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样下次在做事时就可以直接上了。
原来如此
定义清晰,会使我们有着不一样的选择和行动。而定义不清晰或者仅仅以为自己清晰,对我们也会产生影响,只不过是负面的影响。
所以,知道了什么是有用的信息(可以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长期来看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我们就可以解答开篇那些中年人(或者我们自己)的疑问了。因为从懂事的时候开始,我们所主动关注的那些信息其实都是没什么真正价值的信息,又或者只关注短期有用的信息,而忽略了长期有用的信息。
说到长期,在这里又要引入另一个可以解答疑问的关键因素:时间。
很多人在判断一个信息是否有用的标准,都是希望这个信息立马会对自己的生活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都希望这个技能立马就对自己的工作起到脱胎换骨的影响。于是基于这个“理性”的标准,在选择信息时就会把一些短期没用,但长期绝对有用的信息给过滤掉了。多年之后,这种后果就会现显现出来,人生之路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以至于会发出种种后知后觉的感慨。但感慨归感慨,自己当初具体有过于什么地方,还是一头雾水,想不明白怎么回事,只能说出一些“要是当年多学点东西就好了”的词汇......
这就是在考虑问题时,只考虑到了有用没用这个维度,而没有考虑到更加具有能量的时间这个维度。因为短期有用的信息,不见得长期也有用,短期没用的信息,不见得长期没用。
又因时间一直在往前走,我们最终会走到未来那个时间,所以当未来真的来临时,后果就显现出来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添加上时间这个维度,这样更容易看清事情的本质,因为时间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消耗的有限资源,而且时间还有有一个不太容易想象到的威力———复利。
就比如,练习书法,如果刚开始练习时就急于出效果,肯定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把时间这个维度也考虑进去,我们考虑事情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进而方法论也会发生变化,变得不在那么急于求成,而是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练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复利效应就会显现出来,会越写越好,形成一个正向的闭合循环。
黑锅能甩就甩
不考虑长期的、有用的信息的原因真的不能全怪我们。我们的基因还是人类几十万前的那个基因,我们的老祖宗在吃了这顿没下顿的那个远古时代,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来,就是需要那些能够获得及时反馈性的信息,在杀死了一个动物之后就是需要及时处理掉,不然谁知道明天会是怎样一副天地。而人类不愁吃穿也就这几十年的事情,既然基因还是那个基因,人又怎么能对抗的了基因遗传下来的本能行为呢。
另外一个,我们从小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也都让我们养成了获得及时反馈的习惯,那些写在试卷上的分数让我们知道了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认知上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认为只有能得到及时反馈的信息才值得去学习。直到真正走到工作岗位时才发现,能够给我们及时反馈的、真正有用的信息真的很少。而那些真正有用且能够指导我们生活、让我们变的更好的信息,反而会让我们“迟迟看不到结果”。
所以,很多人就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该做些什么,甚至出现忧虑的情况,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的 魔咒。
知道真相后的做法
知道了什么是有用的信息以及长期有用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做出和其他人不同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变的不再关注大多数的“新闻”,不再关注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但在对自己有用的特定领域却是火眼金睛,比任何人都了解。就像巴菲特和芒格一样,从来都不关注所谓的新闻,但对自己特定的投资领域的各种信息都如数家珍。
做正确的事总是会遭到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会在我们努力时明里嘲暗里讽,说这个没用、那个没意义,直到把我们拉到和他们一个线上才会心满意足的离开。
而我们正确的做法则是,暗自努力,做自己的事。
不要什么事情都弄的满城风雨,等到自己真正的成长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在遭受到什么非议了,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在仰望我们,而我们也不在是他们想拉下水的”好目标“了。
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芒格有句非常著名的话:
Acquire worldly wisdom and adjust your behavior accordingly. If your new behavior gives you a little temporary unpopularity with your peer group…then to hell with them.
意思就是:获得普世智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你的新行为让你暂时看起来跟你的同辈人不一样从而导致你不受欢迎……那么,做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看到这句话自己甚至忍不住笑起来,感觉到查理芒格这个老人的可爱,对知识的贪婪,对追求正确的坚持,有时近乎“偏执”。后面从巴菲特妻子对巴菲特和芒格的评价种可以看出,他们两个的确是跟周围人群格格不入的,所以他们俩的第一次见面甚至有点像是周围人特意促成的,“真想看看这两个聪明的近乎不正常的怪咖碰到一起会有什么火花”。
他们跟世界格格不入又如何?他们俩共同运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公司之一,他们筛选出了无数被大众低估的公司并进行投资,他们做了许许多多伟大而善意的事情,这一切都跟“正常”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他们长期追求正确和成长率的结果。
所以,不要再在意周围”聪明人“的看法,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拿好这把钥匙 练好吸星大法
有些信息和知识显然比有用和长期有用能量更大,这种信息就是“钥匙性学科”。就是说学习一类知识、一种技能、一门学科,可以像获得一把钥匙一样,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如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对我们来讲就是钥匙性学科。因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语言,都可以打开一个新的领域,语言的背后是丰富的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科学等。语言就像一把钥匙,一旦打开了这扇门,就可以激活我们大脑中的某个区域。
再比如说,数学或者逻辑学也是属于钥匙性学科。一旦当我们学会了数学,学会了逻辑推理和运算,就会对整个世界运作的规律,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等学科,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钥匙性学科能可以让我们接收到更多新信息的刺激,增加我们的脑力储备,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学习的东西。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有的人说读书学习要有目的,只有这样目标才能更加明确,也更容易学以致用。又有的人说,学东西不要目的性太强,因为今天学的东西虽然今天用不到,但明天呢?后天呢?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可以用的到,而且还时常会有“没想到上次学的那个东西竟然可以在这里用得上”的惊喜。
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呢?到底该相信谁的呢?
其实,这些高手说的都正确,因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通过他们所诉说的方法实现了成功,也都证明了所说方法的可行性。
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纠结到底该听谁的,而是直接去践行,是骡子是马直接拉出去溜溜。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出最符合自己成长阶段性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最符合自己的方法论,达到一通百通的高境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只能使人筋疲力尽,最终害了自己。但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还远远还达不到圣人所说的那种程度,所以对于知识,还是持开放态度的好,毕竟多学点真正有用的东西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