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叨叨的理解和建议
原文发布在微信上:对叨叨的理解和建议,原文会比这里多一些图片,更直观。
近有空的时候会婉婉语音社区app「叨叨」。因为我从小听评书,也一直喜欢听好听的声音和好玩的段子,所以感觉这款app蛮有趣的。
这个app的玩法是注册后你可以发自己录的音频,关注你的朋友就会看见这条音频,无论是否关注你的朋友都可以评论、分享你的音频;除了听自己朋友录制的音频,app也提供了”发现“功能,你可以在”发现“里听社区内最新音频和热门音频。
可以把这个app简单理解为语音版的instagram,也由人、内容、平台三部分组成。
使用叨叨中,我发现了这款有趣的app还有一些我觉得可以改进的点。
下面是我在骨、肉、皮三个层面和运营推广方面对这款app的理解,和基于这些理解给出的建议。(以下内容非常主观)
「骨」
叨叨最合适的发展方向是发展成声控圈子的社交app
骨是大家使用app的根源,叨叨的骨是什么呢?我想是记录、炫耀、欣赏。这也是大多数UGC的内容型app的骨。
内容型app要想做大,必须解决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内容传播三个问题。
1、内容生产,必须持续产出有趣的内容(最好是有核心用户产出内容,次之是运营方自己产出内容)。
2、内容消费,让普通用户消费可以识别到有趣内容,并高度认同其中的趣味。
3、内容传播,创造者和消费者都愿意把内容分享到朋友圈,使得app得到免费流量,低成本地扩大用户群。
不满足1,则用户没有使用app的意愿;不满足2,则用户门槛太高,只有小众用户可以使用;不满足3,则推广成本太高了,无法长期维持。
短视频、图片型app为什么用户量很大?原因是app内有持续有大量的有趣的内容产生。这些内容对于用户非常有粘性。视频和图片的参与门槛低,用户自己、身边人、周边的事情都是素材,甚至运营方也可以轻松地收集到网上的有趣视频、图片发布到app里。用户会轻易地被精彩的图像刺激大脑皮层,得到好玩有趣的感觉。大家也愿意把这些内容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里。
纯声音的内容太素,创作有难度,消费略单调。所以,叨叨不会是一个大众应用。
对于使用叨叨”记录“的人,随时随地发朋友圈和微博是比发一段录音门槛低的多的方式。
能使用叨叨”炫耀“自己的人更少,这种人必须具体使用音频创作出有趣内容的能力,要么声音非常好听,以声动人,要么就得非常有才,靠趣味吸引粉丝。音频形式的内容单一,用户发挥空间有限,创作时对于周围环境也有要求,这些都限制了用户的创作。
对于”欣赏“的用户,叨叨无法持续地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头听一个音频,占用时间太长,想要快进吧,又不知道快进到哪里能有有趣的东西,随便快进试试看吧,结果丢失上下文,啥也听不懂。要欣赏叨叨,就只能完整地听音频,很多时候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没有听到几个特别有趣的音频。就这样耳朵听着叨叨,眼睛却跳出叨叨去看别的东西了,不一会就把叨叨抛在脑后了。当使用一款内容app久了用户就会疲倦,何况听音频的时候,眼镜还在走神。
以上这些都增加了用户跳app的可能。
而有群人却具有创造音频内容的能力和欣赏音频内容的强烈爱好,他们就是所谓的声控圈子。我认为比较适合叨叨的发展方向是发展成声控圈子的社交app。
「肉」
叨叨应降低创造音频的门槛,叨叨应加强发现优质内容的机制,叨叨应加强社交与互动的功能。
前面说到,记录、炫耀、欣赏是叨叨的骨。在叨叨上面
最多的用户是沉默的欣赏用户;
部分用户使用叨叨记录自己;
最少也最重要的用户是炫耀自己的用户。
我算是一个欣赏音频+记录自己的用户的混合体。
玩叨叨时,我遇到的”障碍“有:1)不知道发布什么内容 2)想发布内容,周围环境太嘈杂 3)发叨叨也没有人看,还是发微博或朋友圈吧 4)考虑到将来要找自己发过的某个内容实在太麻烦了,还是发文字发微博或朋友圈吧 5)没”力气“说话 6)打开叨叨后,找不到有趣的内容,虽然关注了几个好玩的人,但是他们发的内容也不是每条都喜欢 7)为了不影响周围的人,只能一个人在家听叨叨,结果回家打开电脑忘记打开叨叨了。
对于数量最多的以欣赏为目的的用户,满足他的需求的关键是让便捷地发现感兴趣的人和感兴趣的内容。
如何让用户更好的发现这些信息呢?主动发现的方式有:查标签、看列表、搜索。被动发现的方式有:推荐。
优化标签和列表的组织形式都会提高用户发现信息的效率,并降低创造内容的门槛。用户使用搜索功能时,目前只有昵称和频道(频道也相当于一种内容标签)维度搜索,未来增加人的标签维度的搜索结果,会提高发现感兴趣的人的几率;补充推荐功能,会提高发现信息的效率,增加用户的粘性。
当用户总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人和内容,转化率和留存率就提高了。
对于最重要的以炫耀为目的的用户,最基本地需要满足他得到被欣赏的感觉,持续得到粉丝、评论、点赞,最好情况是这种粉丝的关注能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毕竟大家都挺忙的。制作内容时,为了解决他们创意枯竭的问题,平台可以预设一些话题比如”K歌广场“、“唠点家常”、”明星模仿秀“、”为你读诗“等,靠这些预设话题降低产生创意的门槛。App内对关注、评论、点赞功能的引导应该再强一些,方便大家使用这些功能来传递欣赏和共鸣。
对于以记录为目的的用户,要让他们得到别人的”响应“。除了少部分自言自语的人,大部分人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反馈。可他声音不好听,讲什么都不逗,也没几个人对他出门踩到狗屎、和对象冷战这种事情感兴趣。对此感兴趣的只有他生活中的朋友。怎么让他的朋友看到他发的内容呢?1 录制的音频分享到微博、微信朋友圈,类似优酷、美拍,2 用户使用微博、微信注册或者绑定微博、微信后,app获取好友关系,推荐其他注册了叨叨的微博、微信好友。
总结来说就是
1、叨叨官方需要组织话题,引导大家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帮助用户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妇女节到了,可以推一个“我过儿童节,你才过妇女节,你全家都过妇女节”这样的频道,平时也可以有搞个“K歌广场”这样的长期频道。通过这些主题,引导用户产生优质内容,然后推荐优质内容给广大用户。多看看百度声控吧,应该可以从网友的音频中总结出几个用户发布的音频经常围绕的点作为频道的主题。
2、帮助用户更好的发现优质内容、自己爱好的内容,浏览地更久。通过规则加后台设置找到优质内容,展示在首页热门区域和音频的详情页等页面,让用户沉浸在叨叨里“无法自拔”。
3、增加用户间的社交联系。对于声色不好听,也不会创造有趣内容的用户来说,他们使用叨叨的时候,就是在记录自己的日常感悟,发发牢骚。关注这些小透明的是他们在现实中的朋友,可以利用用户在微博、微信上的关系链,构建在叨叨上的关系链,帮助用户与关注他的人重逢。
4、加强互动,让发布内容的用户得到反馈。评论、点赞、分享让有能力创造内容的人成就感,让用户得到情感共鸣,增加用户持续创作的创造的动力。目前仅有文字的评论形式,在秀音频的app里,最好也可以支持音频的回复,会产生更多的玩法,比如歌曲接龙之类。
「皮」
加强人与优质内容的联系,加强人与人的联系。优化用户转化、产生内容、消费内容、社交与互动的流程。
【注册】
【功能点1】在现有的手机号注册基础上,同时提供通过微博、微信的注册方式。目的是获取社交关系,并方便用户分享到社交网络。
【功能点2】由1引申出来,对于没有使用微博、微信注册的用户,在个人中心里,也要增加绑定微博、微信的功能。可以提示用户“看看我的哪个好友也在玩叨叨”,引导用户绑定社交关系。
【新用户引导】
【功能点1】引导新注册用户关注社区内的达人用户,引导用户关注微博、微信上的好友。
【功能点2】在运营一段时间,对用户画像和用户分类有了认识了后,可以增加引导新注册用户为自己打标签的流程(当然,用户肯定可以选择跳过),列出一些画像中的特征作为候选标签让用户选择,用户也可以自己输入标签。然后可以尝试通过标签做用户间的推荐和内容的推荐,方便大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
【顶部导航】
【功能点1】调整的顶部导航的架构,区分主动发现内容和被动发现内容,用户默认看到质量和数量都有保障的被动发现内容tab。
首页tab为用户提供被动发现内容的机制。首页作为默认tab,被观看的机会最多,内容的质量对新用户的留存和老用户的活跃度影响很大。所以首页里应该包含有最优质内容的推送和优质大咖用户的推荐。也就是把之前发现的内容移到了首页里。
关注tab为用户提供主动发现内容的机制,里面是他自己主动关注的用户和频道。因为频道收藏也是主动发现的一种,所以也收到了关注里。
【浏览首页-热门标签】
【功能点1】默认标签为“热门“而不是“最新”,默认展示更能吸引用户的内容,有助于新用户的转化。现在热门里只有频道,热门里最好是混合热门音频和热门频道,并以音频为主,频道为辅。去掉了热门的icon,感觉它不合群。
【功能点2】热门中的频道要有运营方预设地一些引导用户参与和查看的频道,通常是容易引起大家讨论的话题,比如“叨叨好声音” “我周围的奇葩” “爱情的烦恼”“单身狗的尊严”之类。
【功能点3】频道模块显示更多帮助用户做判断的信息,比如设置话题图片,显示最近在该话题下发布音频的用户的头像,显示在该频道的人的数量和频道下发布音频的数量。
【功能点4】在音频模块上增加点赞、评论、分享的数量,并使用图标代替文字。引导用户更多地参与互动,并且解决用户面对这么多音频不知道听哪个的问题。
【浏览首页-最新标签】
【功能点1】“刚刚”改名叫“最新”。我有次早上5点打开app,进入刚刚标签,里面最新的内容也是5小时前的...刚刚两字给我强烈的违和感。
【浏览首页-大咖标签】
【功能点1】在个人信息模块增加获赞和发叨叨的数量,帮助用户判断是否需要点进入这个人的个人页面。如果用户添加了个人标签后,还可以在这里显示用户标签。
【浏览关注-好友标签】
【功能点1】音频列表中每个音频模块的样式和首页一样有赞、评论、分享的数量
【浏览关注-频道标签】
【功能点1】显示在频道下参与发音频的人数和音频数,并列出频道下最新的几个音频的发布者的头像,点击头像就可以播放或者关闭他发的音频。
【浏览消息标签】
查看消息的现有的功能和样式对我来说是满足需求了。没有什么意见。
【播放器】
固定在下方的播放器目前的体验不太好:
1 在播放器的中间有一个发布音频的按钮,将左侧的音频信息和右侧的音频操作分隔开,用户不好理解。这里的难点在于播放器需要常驻底部,发布音频的按钮也需要常驻底部,页面元素不太好摆放。
2 和别人互动时,体验不好。场景是,我正在听的音频在剩余3秒的时候,我决定去点个赞,点击播放器里的头像,进入音频页面,此时下一个音频也开始播放了,我的注意力又被吸引到当前正在播放的新音频上了。我不知不觉就放弃了点赞。在这么短的播放音频的时间内,要完成用户间的互动还是需要更便捷一些。
3 开始玩叨叨的时候,不知道播放器左侧的头像可以点击。当我想去评论或者点赞,就在列表里找正在播放的音频,再点进音频的页面进行点赞。播放器里其他可以点击的部分都是白色的,只有头像区域的样式不一样,我没有意识到可以点击。这个样式最好稍微调整一下。
4 点击头像进入在音频页面后,底部是评论模块,如果播放了新音频,无法参与当前正在播放的新音频的互动。
【功能点1】移除代表发布音频的加号,增加评论和点赞的功能。此时播放器上的所有功能都是关于正在播放的音频的,逻辑比较清晰。点击评论直接进入评论功能,点击点赞直接点赞,不必再进入音频的页面。
【功能点2】原来作为消息功能入口的卡通小鸡的功能换发布叨叨的入口,点击后该形象后开始录音。用户可以任意拖拽这个卡通形象将它放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左撇子用户也不会不便。(卡通形象也随着功能的改变而改变)
【功能点3】播放器模块是全局的,停留在所有页面的底部。
比如当点击头像进入在音频页面后,底部是不再是评论模块,也是播放当前音频的播放器模块。评论模块只能显示在页面的其他位置了,在下面的音频页面会详细探讨。
【音频页】
【功能点1】之前这个页面的信息架构不太合理,比如点赞在头像旁边,我开始以为是给人点赞用的,不是给音频点赞。现在区分了个人信息模块、音频播放模块、网友互动模块,并把页面的元素根据功能布置到各自的模块中,每个模块内操作和信息都是高内聚的。
【发布音频】
【功能点1】现在发布音频的流程比较麻烦,以后可以将录完音点击确认后的两个步骤合并成一个,也就是点击确认后直接页面上滑进入编辑频道的页面,在该页面内列出用户以前输入过的频道和app内的热门频道供用户选择,用户也可以输入一个新音频。
【功能点2】如果用户在一个频道页面内发布内容,那么就在编辑频道的页面就默认选中该频道的名称。
【个人中心】
【功能点1】页面顶部个人信息的区域可以更小一些。现在它太占地方了,把用户更关心的音频列表被挤到了屏幕的下面。
【分享后的着陆页】
【功能点1】页面很炫酷,但是页面对用户下载app的引导不够。可以在音频区域下写“加入叨叨,收听我的全部音频”。底部的“打开客户端加入我们”改成“加入叨叨,享受让耳朵怀孕的美妙声音”之类让用户理解下载app的意义的文案。
「运营推广」
以上都是app的信息架构、功能上面的建议。对于运营,我认为叨叨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下面这些。我也不是非常擅长解决运营推广问题,只能是把问题抛出来引发思考。
1 种子用户的获取与维护。我认为潜在的种子用户的人群特征是声音爱好者,包括配音演员、播音主持人和声控论坛、贴吧、QQ群里的网友。运营人员可以直接把叨叨上的有趣的音频分享到这些人待的社区里面,也可以写点软文发到里面。这些用户有能力和意愿创造音频内容和消费音频内容。
2 用户抵达后的转化和留存。前面提到纯声音的内容太素了,创作内容有难度,消费内容略单调,用户的转化率和留存率不会像音频和图片类app非常高。对此,我目前仅仅想到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建议,具体效果和更多方法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了。
3 如何获取更多流量来扩大规模。目前纯音频的形式很难靠用户的分享引爆社交圈来获得大量且免费的流量。可以借鉴一些growthhacker的方式,比如类似声音模仿秀 “我和明星的声音相似度”,用户把自己和明星的声音相似度分享到朋友圈里,再引发其他人参与,不过这样的技术难度较大。技术难度低的有做一个flappy bird游戏,但是通过向麦克风喊的形式控制小鸟向上飞,在游戏页面里或者在游戏流程里植入下载叨叨的引导“下载叨叨,尝试声音的更多玩法”。
运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1 社区文化、社区氛围的定位。这个说起来有点早,现在不必考虑太多,但是在创建话题频道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引导用户参与的话题是否符合自己预期中的社区文化和氛围。
2扶植红人。最好可以扶植出又创造力的红人,成为红人后的用户会更愿意在平台里创建优质内容。
「最后」
哩哩啦啦写了好几天,最后祝叨叨能产生不破坏生态的在叨叨上赚到钱的网红,能有人去淘宝买叨叨的粉丝数,能有人约到炮!
ps:看到他们官方微博说叨叨是他们午休时间做出的产品。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做到目前这样已经很赞了。
请搜索微信号:ReviewReborn,或者长按二维码关注【复盘】,和博主一起在回顾与反思中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