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哲学之光

跳动的芦苇(6)

2022-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谦震

      “多言数穷,不若守中。”言语自有它的体系,思想精神也自有自己的体系,天道更有自己的体系。所谓守中,便是守住自己的思想与精神,让它们与天道相应。

      如何守,那便要守定。定能生慧。这“慧”便是天道所降下的东西,即是自然的规律法则以及衍生出来的人世间的规律。不凝神专注是不行的,比如现在的科研,须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非此不能达于至道。所以这定,其实便是天道的接收器。

        而言语是多变的体系,不同时代民族国家的语言不同,即使对同一语言的理解也不同。可以简而言之,即使是一个国家的一种语言,也可以穷尽人的智慧;即使是同一个词语不同,立场不同,也是极费尽心思的。除非天下有一种让大家都通达明白晓畅的语言,不然也很难在道上达到共识。因为达不到共识,所以就必须“求同存异”了。如果单单为了同,世界上不懂还要发生多少次世界大战才能够平息下来。

      所以建立于语言层面上而不切合天道本质的,人们精力时间必然会被耗尽。“多言数穷”的数便就是人的时间精力成本或者是关于矛盾乃至命运的东西了。反过来说语言是无穷尽,时间精力等有限成本投进去就是个无底洞,所以必须有所节制。进一步的意思是说,差不多达到自己表达的需要就行了,要别人完全理解和接受是不可能的。

      更至于人的颖悟和悟道的方式不同,怎么能要求人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呢。就连孔子几千前就懂“因材施教”了,它和语言的共通性是悖反的。

      语言的浅陋在于它是必须要浅显易懂的共通性才有存在的价值。而对于天道的这种东西如经过语言,那么必然会大打折扣了。

      懂了,做了就是了,多说无益。我这篇东西,你不要牢记,它也是二手的东西,你理解到然后忘记它,用悟性努力接近于至道,笃行合一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