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大家是否还记得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作文。大多数是东拼西凑或者是抄写借鉴吧。讲真,小学老师怎么教作文的我不记得了,怎么教写请假条倒是很清楚。给一个固定的格式照着写。我的小学的作文有两种,一是流水帐,二是作文借鉴。好像这种模式到初中都没有什么改变。
到了高中,写作仍然如快用完的牙膏般,挤出来艰难。只是凑巧有那么一天,学完雨中登泰山这篇文章,我有机会去家附近的渔湾玩玩。回来后老师让写游记。可能年龄大了,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了,想想课文,想想游玩的经过竟有几分相似之处。于是硬搬着写了一篇,获得了老师的好评。这大大鼓励了我的写作。于是高中时期的习作基本就以模仿为主。
这其中高一高二时迷恋看电影。那时资源匮乏,只能每周六看看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电影放映之前都有影片赏析。那时看电视时间少啊。就这么硬着听了两年的电影赏析。有时电影的观后感就作为周记素材了。这时的自己慢慢对事物有了些看法。
上大学了,有时很孤独,有些小心思又不愿为外人道。于是开始疯狂地写上了日记。大学时上写作课,老师讲得啥没有印象了,只记得老师说要想写得好得练笔。没事找事写,多观察,多思考,实在没得写就努力把梦境记下来。记了几次倒挺有意思,可惜没有坚持。
毕业后,因为要教学生,被迫做了很多题,尤其是阅读理解。因为要教学生,要讲出个一二三四所以文章的框架结构经常会考虑。看得多了突然发现很多文章是姊妹只是长相不同罢了。于是开始注意文章的架构还有逻辑关系。
教学上的写作是有困难的。因为再怎么和学生讲技巧,学生永远不能如你所愿地输出。开始看看写作思维的书才明白写作的过程是思维输出的过程。如何输出是个很大的问题,但输出前有个条件就是输入。而这种输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阅读一种是生活。
结合自己的经历,如果把写作比作一个产品,那么阅读和经历是原料,思考和感悟是配方,表达是条件。所以要想写好首先要多读书,多经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证明写东西你得有料,没有经历可以读书来凑。
其次,你得思考和感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一个愿意读书的人也必然不会被动接受。只要坚持读思考和感悟是自然而然的。
剩下的就是如何表达的问题了。根据我的经验,最初的过程是模仿。就像绝世神功不是一下练成的。只有基本招式了然于心才能让招式出神入化。因此要坚持模仿。练着连着思维习惯就养成了。离自由表达就不远了。而这一步的长短因人而异,很多人会倒在黎明前。
渴望被缪斯附体的你现在到哪一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