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关于银行杠杆率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322人  802a8acd043f

前面说工商银行的杠杆约为12.5倍,这和银行业“杠杆率”的概念不是一回事。

前文说约12.5倍的杠杆,是简单地用银行股东权益和银行总资产比较,而杠杆率则是一个监管专用的名词。我国银监会在2015年1月30日颁布的、自2015年4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是参考《巴塞尔协议Ⅲ》制定的,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即杠杆倍数不高于25倍。

监管要求的杠杆率,指银行一级资本净额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杠杆率=(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扣减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总额×100%≥4%

这个指标是监管部门在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另设的一个兜底指标,它与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区别在于分母是否加权。

例如,银行买10亿元国债或者借出一笔钱给农业发展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时候,由于国债或者拆出给政策性银行的款项加权系数均为0,所以,这10亿元就以0计入分母(风险加权资产)里。但计算杠杆率的时候,不需要加权,就按照10亿元算。因此,杠杆率指标通过忽略银行资产类别,限制了其放大倍数的上限,从而达到限制银行总资产过度扩张的效果,即:哪怕你全部配置风险系数为0的资产,也无法无限扩大,而是被限制在一级资本净额的25倍以下。

分子的两个概念在上节课都解释过(杠杆率分子中的一级资本扣减项与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扣减项略有细微差异,但关注价值不大,可以忽略),这里的新概念是分母“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总额”。表内外的“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

银行利用自身信用提供某些担保、承诺、授信之类的服务,能够为银行创造收入,虽然这些担保、承诺、授信并不体现为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但实际上银行也为它们承担着风险。这种银行承担风险但不记录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称为“表外资产”。以后章节里也要多次用到表内资产、表外资产、资产出表等概念,概念中的“表”与此处含义相同,均指资产负债表。

对于表外资产,监管部门要求按照一定的转换系数折算成表内资产。例如,银行给你的信用卡透支额度为5万元,你透支了3万元。这3万元是银行借给你的钱,计入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但另外2万元就没有体现在表内,按照监管规定,此类表外资产转换系数为20%。故计算杠杆率的分母里就需要包含2万×20%=0.4万元的调整后表外资产。杠杆率计算公式中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总额”,指的就是包含调整后表外资产在内的银行资产。

这个杠杆率指标,法定为不低于4%(杠杆倍数不允许高于25倍),但我国上市银行因为金融创新业务还比较初级,杠杆率基本在6%以上(杠杆倍数低于16倍),例如,工商银行2015年杠杆率就是7.48%。对A股银行投资者而言,该指标关注意义不大,只要知道有婆婆负责盯着这个即可。杠杆率数据在工行2015年财报91页以及倒数第二页都有披露: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为23.81万亿元(还记得吗?表内总资产为22.21万亿元),杠杆率7.4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