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国清寺游记
佛教有八大宗派,包括性、相、台、贤、禅、净、律、密派。其中台派,就是隋代智者大师,依着法华智度等经论,成立的天台宗。
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他也是晋王的老师,他一直想建一座寺庙,但由于经费不足不能开建,大师临终遗书寄隋晋王杨广,书中写道“不见寺成,暝目为恨”,杨广见书后十分感动,派寺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6367/88e2793bdc9875b9.jpg)
国清寺占地7.3平方公里,有房屋8000多间,僧人120人,寺院管理分工明确,运营有方。这么大的寺院不收门票。粮食与蔬菜也自己种,国清寺素斋还上舌尖中国,2元钱管饱。
国清寺建筑很有特色,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宁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
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
国清寺重视佛教义理的传承与传播,门人将智者大师的学说,集成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这些著作成为后世天台弟子参研的原典和依据。
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