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散文想法

从平凡中见常态美——《谈美》之“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2024-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豆瓣酱的kiwi

这篇随笔花了我很长时间才写下来。在纸上的草稿写了划掉、重写又划掉,总是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能把全篇有意思的观点像前面的随笔一样串联在一起。索性抛开串珠成链的想法,就只写最吸引我的点。

最吸引我的点是先生说的这句“人物都以常态为美。”什么是常态美?先生说:“健全是人体的常态,耳聋、口吃、面麻、颈肿、背驼、足跛,都不是常态。一般生物的常态是生气蓬勃,活泼灵巧。”这是常态美的基础版,就像我觉得一个人是否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重点在于体态。先生也说:“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的‘美’就是常态,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驼背。”常态美进阶版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先生对“艺术美”的解读回答,“‘艺术美’的‘美’字意义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皆是的,它都是‘抒情的表现’。”在我理解到对人物的欣赏上,常态美进阶版是一个人由内至外的自信和优雅,它不仅会让一个人的体态看来笔挺舒展,还会让人从其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如沐春风。这么看来,常态美其实并不难达到,但基础版的常态美总是被忽视,因为当下的审美主流以白幼瘦为美,很多女性被“大多数声音”裹挟着,难以接受自己黄调的皮肤、单眼皮小眼睛或者小肚腩。进阶版的常态美又总是被选择性忽视,因为这需要当事人从自身出发去改变,而世上最难的莫过于改变。所以很多人弃常态选非常态,照着偶像的样子从硬件动刀子、软件抄妆造依样画葫芦,其中确实也有不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功例子,但也不乏“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失败案例。

如果说因为人有追求更美的愿望,并且不可避免地被不同年代的主流审美而裹挟着被迫融入大流,那么不妨停下脚步,去感受非生物的常态之美。先生说:“山的常态是巍峨,所以巍峨最易显出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明媚最易显出水的美。”山有山的常态,水有水的常态,你也可以有你的常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卷天外云卷云舒。”先生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说道,“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他有他的渊博知识活字典,铺就康庄大道;她有她的丰富经历活字典,绘就希望蓝图;你也可以有独具你个人特色的活字典,奔赴理想的山海。

对了,最后提一句,也许平凡和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但这不妨碍你依然心向暖阳、热血澎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