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那里,我应该是特别的”
我们似乎总是需要通过一些事情,去确定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性。
上学的时候,大家会说,谁和谁好。当“谁和谁”,被代入的是自己和正在亲近的人时,听到这个话的主人公,内心该是欣喜的。
因为这里的“好”,是包含着一些特殊性的。听起来,这句话更像在说,“在他/她那里,你是特别的”。
在旁人那里,自己于对方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了证明。
在另一座生活的城市里看到的“广州”我和她,是一种“哪怕不说,也放在心里”的存在。
因分两地几年没见,彼此在聊天中戏称,这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沟通。这样的云沟通,其实缘于高中每晚操场一圈圈散步形成的默契。
那时候,我一有屁大点儿的事,或欣喜或难过,都要去找她。于是慢慢地,她也开始主动地开启话题、呈现自己。
在对彼此的信任里,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最真实的情绪、状态。
拍了一张好看的花也要炫耀所以,那天,当我从我们的共同认识的人发来的照片里了解到她最新的状态时,虽然惊讶,但更多的是失落。
那份特殊性的持有感,一瞬间就被那张照片打败了。
那是一张她和她男朋友拍的,像结婚照的艺术照。她穿着白裙子,有着好看的头发造型,摆着好看的姿势。巧合的是,在看到这张照片之前,我碰巧收拾到了我们高一拍的照片。
按时间算的话,那时候的她,正忙于拍这些艺术照吧。当时看到照片上很好看的她,忍不住在微信上发了消息赞美。
突如其来的赞美,哪怕别人觉得我很奇怪,但她不会。这就是默契。
在一段默契的感情里,如果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那我大概率是主动的一方。但往往是这一方,在没有得到想要的反应后,更容易陷入这样的情绪里:
是我在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吗?我还要继续主动分享、联络吗?
而在过了很多个小时的回复里,她什么也没说。
发照片的那个人说,有很多人点赞。这是一件旁人也能感受到的一份喜悦啊。事实上,无论于我还是于她而言,和男朋友去拍情侣艺术照,的确是一件可以分享的新体验。可她什么也没说。
我还想到,有一天她结婚了,我同样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知道。
我们不免担忧,友谊走散的过程会不会就是一个慢慢的少了分享的过程。但更多的,是害怕自己一直以来是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地沉浸在那个氛围里。
比起“缺少分享”而导致的走散,后者更像在宣告一种失败,告诉你:
这段感情里,你所有的主动都是无效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于是我默默后退,耍起幼稚的脾气,决定明天也不找她聊天。
但我告诉自己,如果愿意维持这段关系,就必须要接受:
作为个体,对方本就有权利为自己保留一部分,去维持心中的界限感。
假如人的心里有无数条分界线,比如这条线之外是陌生人、这条线之外是点赞之交……而我已经走到了很里面那条分界线了吧。
但事实上,笑死,我第二天就找了她。
她说,选择不说,是因为我已经很了解他们的感情发展。而比起分享美好的一面,她其实更想让我看到她在感情路上的不顺或者说是成长。
她还说,觉得这种分享对我来说有些残忍。在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本来在学校出双入对的我们,因为她的热恋,而使我常常一个人。这是我意料之外的原因。
我庆幸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但我本就知道的,她一直习惯为对方考虑。
她的话提醒了我,自己原来参与了她很多的生活,甚至是别人难以看到的、难过的那一部分。
我感到惭愧。
因为当我在做“确定自己于对方而言的重要性”这件事的过程中,借着“我应该有点不一样”的预设,而忽略了她真实的内心想法,否认了其他的可能性。
听到之后,感动之余还很惭愧因为在意而去确认自己在一段关系里的特殊性,这并没有错。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忽视,那些对方专门为你而打开的很多分界线。
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别人赋予你的重要性,心里去想,我觉得应该是那样的。用心听听对方的声音。
你会发现,在他/她那里,你不是“应该”不一样,而是确实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