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与“怕”中审度阅读

常常是一边阅读,同时又在困惑:究竟该读怎样的书?怎样读书才会有好的效果?也想着把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的感受、感悟与收获都记下来,但常有感受不深,未领要旨的感觉,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对读后的理解、记录等就有了点“怕”,也因而时常陷入深深思索之中。
为此也曾经不少次与人交流,或留意与翻阅关于阅读的书籍,寻找某些“诀窍”,不过,也多以失望而终。
阅读《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似乎解决了自己的这些困惑。它其实就是一篇篇的读后记,一路读来,触及作者发自内心的细腻而真挚的文字,感受着一个特级教师漾逸美丽的阅读心路,与由阅读而带来的生命惊喜相互交织。于是,自己不断有所感触领悟,对“阅读”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出的真情流露,是自然而然的。除此以外的其它,已不再重要。正如肖川教授所说的那样:只有真正心灵的阅读来能滋养我们的心灵。用“心”来读的,读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从内心发出的真实的感悟,就是最好的“读后感”了。
作者把阅读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成长,按她自己所说,包括四个维度:完善知识结构(阅读);笔耕不辍(写作);实践磨炼与反思研究。她说,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自己的成长史是阅读史,可见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长的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

《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也告诉我,读书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教育阅读,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率性而为。教师读书要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高度。我深思:只凭兴趣读我所爱,只会陷入浅薄的泥潭,难以获得飞翔的翅膀。
较为理想的阅读应该是有坡度的阅读。教师应该尽量少些平角型的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会非常舒服和轻松,但教师的阅读应该能够引发思考、开阔之思路,或者带来困惑的书,因为这样的阅读会能为自己得到一种提升、一种丰厚、一种转变,这样的阅读当然不会那么轻松。
真正的阅读,不只是喜爱,不只是宽松与欢愉,还伴随着困惑、思索,伴随阅读这一过程的,还有坚韧和执着。最后,重温狄金森的这些诗句,让自己的阅读变得更执着,更美好: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