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滕文公上篇2——有恒产者有恒心②:逐字稿1
逐字稿
“滕文公问为国。”他已经当上了国君了,就问孟子说怎么样治理国家。“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就是老百姓的事不能懈怠,不能够动作太慢。“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里面说什么呢?“昼尔于茅”,白天割取茅草,“宵尔索绹”,晚上把茅草绞成绳索,“亟其乘屋”,赶紧修砌屋顶,亟是赶紧的意思,赶紧去把那个屋顶修好。为什么呢?因为“其始播百谷”,很快就要去播种百谷了。
你就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急急慌慌的。因为老天爷不等你,该播种的时候必须播种,该除草的时候必须除草,该收割的时候必须收割。除此之外,我还要做那么多的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割草、修房子、做绳索、制陶器,老百姓真的是很不容易。那时候没有良好的社会分工,大家都靠一双手在努力地工作。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你要知道,有恒产的人才会有恒心,才会愿意在这儿安安定定地跟你一起往前奋斗。“无恒产者无恒心”,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没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不会有安定的心跟你一块儿发展。“苟无恒心”,假如一个人没有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辟邪侈是四种坏的行为,做一些邪恶的事、淫邪的事、奢侈的事,这是四种在孟子看来很糟糕的行为,“无不为已”,他都会做。“及陷乎罪”,等他真的做了放辟邪侈的事,犯罪了,然后“从而刑之”,你把他关起来,“是罔民也”,这就是陷害自己的老百姓。
你要知道你的老百姓是你的子民。什么叫子民呢?你是父母,他是子女,你的这些子女做了这么多错误的事,原因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教化,你让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不就是陷害他们吗?罔民是陷害的意思。“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你是一个施行仁政的君主,你怎么能够陷害自己的百姓呢?“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要到多到基层去了解基层的声音,从老百姓那儿征税,但是有节制。这个制你可以理解为制度,也可以理解为节制。
“阳虎曰”,阳虎是《论语》当中的大反派,是跟孔子长得很像的季氏的家宰,后来也背叛了。“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说一个人要想有钱,他没法当一个好人;一个人要想当一个好人,他是没法有钱的。孟子引用阳虎的话,让我们理解到孟子“不因人废言”。就是这个人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他说的这句话在孟子看来有道理,他就引用了。
我们来分析这个为富不仁和为仁不富。我们今天经常说为富不仁,说你要真的有钱,你肯定是没干好事,你才能够有钱的。这个其实不对,为富不仁和为仁不富这件事,只有在纯农业时代是可能存在的。为什么呢?纯农业时代,大家都是靠土地在赚钱,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变得比别人富很多,你一定要占有别人的土地。占有不了别人的土地,你就不可能变得更富。所以这时候你发现为富不仁和为仁不富是有可能的。
但是到了工业时代以后,工业革命最大的影响就是人们发现我不需要那么多的土地。我只要有这个厂房,我就能够生产出很多的东西,卖给全世界其他不认识的地方的人。这时候你发现人类的暴力行为开始大幅地下降。反过来,能够把工业做得很好的人,很有可能是为老百姓造福的人。所以我们今天再看阳虎这句话,肯定是过时了。今天你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当中赚到钱,能够帮社会上的很多人解决就业问题,这个是又富且仁。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这是三种不同的税收方法。夏朝是人均大概五十亩地,他们实行的是贡法。贡法就是大家上供、交税。殷人人均七十亩,然后而助,就是用助法。助法是你不用交税,但是你需要去耕那个公田,为公田要出力气,把公田耕出来以后,公田的粮食上交,这个是助法。“周人百亩而彻”,就是周人人均一百亩,用的是彻法。
“其实皆什一也”,这三种说到底大概都是十分之一的税,就是收成如果是十,交一份税。“彻者,彻也”,就是彻法是抽取。“助者藉也”,如果用劳役税的这种方法,藉就是借的意思,他是借老百姓的利。
“龙子曰”,龙子是一个古贤人,龙子说什么呢?“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治理土地这件事最好的是助法,而最不好的是贡法。为什么呢?“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就是你贡到底贡多少呢?你是按照连续几年当中的一个中位数,大概差不多平均的数作为一个常数。“乐岁,粒米狼戾”,在丰收的时候,到处扔的都是庄稼,狼戾就是杯盘狼藉的狼藉的意思。粮食被浪费得很厉害,扔得到处都是。“多取之而不为虐”,这时候你多收一点,其实不算虐待,“则寡取之”,你反而取得少,因为你取的是中位数,你给大家留下了很多可以浪费的粮食。“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如果你遇到了糟糕的年份,粮食都不够让你支撑到第二年施肥,“则必取盈焉”,这时候你还是要收那么多的税,盈就是要足够。
“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这是第二次出现盻盻然这个词了。盻盻然就是眯起眼睛这样看你。大家知道眯起眼睛看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哀求,很可怜,没钱交税;还有一种就是眯起眼来表示愤恨,你为民父母使老百姓恨你。“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一年到头不停地劳动都不能够奉养自己的父母,还要去借钱,还要去借那些粮食,才能够交足这个税。“使老稚转乎沟壑”,让那些老人孩子饿死在山沟里边。“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是怎么,他怎么配被称作老百姓的父母呢?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就是像您家吃世禄,世代在这儿享有俸禄,“滕固行之矣”,滕已经实行很长时间了。“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上说,下雨的时候请先下我的公田,雨先把我的公田浇好了,浇好了以后顺带手才会浇到我的私田里边。讲的是老百姓的一份发心,就是以公田为重。
“惟助为有公田”,看来上古时期的那些老百姓一定是实行助法,要不然怎么会有公田呢?“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从这儿来看呢,周朝实行的可能也是助法。“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这个庠序学校是四种办学机构。“庠者,养也”,就是办庠这种学校。庠是一种地方学校,负责教养老百姓的。然后“校者,教也”,这是教导用的。“序者,射也”,这个射是陈列展示的意思,所以这个序有点像我们今天搞一个纪念堂、搞一个博物馆这样的东西。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夏朝的时候办的叫作校,殷代的时候办的叫作序,周朝的时候办的叫作庠,“学则三代共之”,学就是国家设立的大学,三代都有。“皆所以明人伦也”,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让老百姓明白人伦秩序。“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如果在上位的人能够把人伦这些东西理清楚,那么老百姓在底下就会相亲相爱。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你想想看周文王那时候,在岐山那么小的一个地儿,后来竟然能够把周朝大兴起来。今天在滕国,只要你能够做得好,有王者起来的时候,“必来取法”,就来向你学习了。实际上,孟子并不认为滕文公能够称霸天下,他认为滕文公能够成为他的一个很好的治政的模板。因为孟子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王者师,所以我帮助你做好了,把五十里方圆的小国家能够做得很好,必有王者来取法。你看你那齐国、楚国,慢慢地就来向你学习了,“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我们原来在辩论赛的时候经常用,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说起来就很感慨的感觉。“周虽旧邦”,周朝虽然是一个年头很长的、很陈旧的国家,但是它的命,“其命维新”,它永远有着非常崭新的使命,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文王之谓也”,这句诗说的是文王所做的事。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如果你能够用这句话来好好滋养自己,就是“滕虽旧国,其命维新”,你能够用它来身体力行的话,你的国家也能够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