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鸡蛋要放几个篮子
很多人接触理财或投资类的信息时都会看到这句话“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相信认同这句话的人们,包括所谓的理财师,他们都会觉得这是对风险最好的把控:至少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就全军覆没。甚至我在上次的笔记里也提到,“6次机会,1颗子弹……概率是有基数的,是建立在一定样本量上面所计算出来的结果,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因”。然,今天回看《助推》的第四节【摈弃盲目多元化】时看到“把鸡蛋多搁几个篮子其实是一种懒惰策略”,所以我决定重新再考虑一下。
鸡蛋和篮子的比喻来自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克维茨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其主要目的是【当标的之间存在不相关性时,分散投资能在不降低组合收益的情况下降低组合风险,或者在不提高组合风险的情况下提高组合收益】。说得白话一点就是,当你有一笔钱想要投资,选择不同的项目A和B(或更多),当A和B之间完全不相关时(比如股票的波动不影响国债利率),这样的组合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
这里面其实暗含着,对A和B,其实投资者是有了解的,首先它们不相关,其次各自的收益及风险不同。之所以这样分配,而不是在有所了解之后把所有可供投资的钱押在一个选项上,唯一的原因是,风险不可预估。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高下立见的两个选项里,比如存活期和存定期,肯定能快速做出选择,但是在面对两种收益和风险不那么确定高低的选项时,这种分散行为有可能达到“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结果。这与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投资小白,盲目地以为买了不同的股票或者基金就可以避免一去不回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对任一选择A或者B的不作分析调查就投入,期待简单地分散就能避免风险,无异于出门带了太阳伞和雨衣就可以在台风天气里安然行走一样,进入不熟悉的投资市场,其结果可想而知。
去研究很多篮子也是不靠谱的,人的精力有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任何研究对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总有些变化其实很随机,完全不在可预估的范围。等你研究完所有的对象再下注,可能时局已经发生变化。投资切入和退出的时机有时也至关重要,决策需要长时间考虑,很有可能不能同时兼顾多个篮子,此为诟病之一。另外一点,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初试者,可能本身鸡蛋就不够多,不够多的前提下,为了分散而分散就没有多大必要。
那到底该怎么分配鸡蛋呢?一个是要对投资标的有了解,对其基本规律和概况都十分清楚的情况下才能涉入,再一个是可供投入的鸡蛋够多且不影响正常生活,还有一个是不管怎么分配,一旦方案确定,请根据标的的特点操作,提着一篮子鸡蛋颠簸,对鸡蛋也是伤害呀。总之是尽量把蛋保护好,尽量放在正确的篮子里。
跟本周所学的《终身成长》里提到的也许有同理之处。投资奔的结果都是赚钱,成功导向的人希望只要结果好,对理论不求甚解。有可能你随便放了两个篮子都赚了,这里面万一有运气的成分,下次你还这样做,可能就达不到之前赚钱的结果了。而理解投资组合的真正意义之后,起码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每一次实践都是检验的过程,每成长一点都是提升了赢得游戏的概率。
和人成长是一样的,“篮子”不见得越多越好,“鸡蛋”的数量才越多越好;在“鸡蛋”不够多的情况下,如何尽量把“鸡蛋”放进正确的“篮子”显得更重要,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