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国之藩篱,不辱一生

2022-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一片云8833

作者简介:唐浩明

唐浩明,衡阳市人,1946年10月生于衡阳官宦家庭。其父唐振楚为蒋介石机要秘书,随国民党撤退去台湾,由其伯父抚养。后过继到邓姓人家,起名邓云生。著名作家、学者、拙诚学堂山长、 岳麓书社首席编辑、 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著名学者唐翼明胞弟,又名邓云生,毕业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后分配岳麓书社;先后任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 编有《曾国藩全集》、 《胡林翼集》、《彭玉麟集》、《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等近代历史文献。

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

主人公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第1章——第7章  奔丧遇险

       曾国藩奉旨典试江西,途中接到老母亲去世的讯息,改道回籍奔丧,历史上无论是什么人,父母去世必须要守孝三年。在回乡的途中遇到咸丰元年起义的太平军,同时也结识的两位人才,一位是杨载福,一位是康福。

       杨载福救下跌落湖中的小女孩,而曾国藩此时正在湖边的岳阳楼吃饭,看到这救人的一幕,曾对杨载福颇为赏识,命随从去把杨叫到酒楼,好酒好菜的招待,称其一身的好武艺,应该为国家效力,杨载福很开心,但曾并未告知自己的身份,国之二品大员,如果如实相告,则杨会有距离感。曾只说自己是为官中子弟教书的先生,与湖南巡抚相识,如果杨有意参军,则愿意向巡抚推举他。

曾国藩此举反应几个方面:

1、虽然对所处的国家形式失望、无力,但仍忧心国家安危,为国举贤;

2、此人有一身好武艺,也算是成全他,为他找个好出路;

3、此人未来可能为已所用,也可能不会,但为巡抚大人寻一得力战将,也相当于乘人之美。

后记中此人成为湘军的水师统领,随曾国藩左右,征战一生,屡获战功。

       回乡途中遇到了正在大街上摆棋谋生、被地痞欺负的康福,得欧阳兆熊当街解为,而曾国藩又与欧阳兆熊为旧相识,因此康福记住了曾国藩,而曾又对康福的身手和棋艺而印象深刻。回乡的船上又遇在一起,两人就康福的一盘崇祯皇帝的围棋而聊起了康福的先祖,曾国藩由此判断康福的家风严谨、为人聪明、武艺超群。君子爱才,便邀请康福一同归家,在途中曾国藩偶遇太平军,将其绑了,隔日要带回长沙斩首,此夜幸得康福救下连夜逃回白杨坪。

       此人在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兄弟两人康福与康䘵二人志向不同,一个与曾国藩在湘军中效力,弟弟则在太平军中,兄弟二人命运随着历史的发展被改写。

书中细节体现了曾国藩的个人行事作风:

1.为人节俭,出行素衣粗茶淡饭;

2.隐藏身份,行事低调不张扬;

3.虽在守孝期间不问政事,但仍挂着这世间百姓疾苦;

4.与欧阳兆熊之前通信来往频繁,后得知其尽结交天下朋友、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就怕受到牵连,不再联系了。再次见到时,觉得现在的天下并不太平,自己也应该结交一些会武艺的朋友,以备不时之需。

5.知人善用,广结善缘,因此还救下自己一命;

6.在为母亲守灵时,看到墙上挂起的挽联,用手摸了摸布的质量优劣,还将自己带回来的三幅大人物写的挽联挂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上。由此可见此时曾国藩还是在意外在的东西,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看重面子。

第2章  长沙激战

        这一章中出现了很多的人物提督鲍起豹、张亮基、江忠源、左宗堂;太平军领袖洪秀全、杨秀清;两军对占长沙,其中发生两件事情引发我的感想,“得人心者得天下”,鲍起豹不曾想如何布兵打战,筹谋作战计划,而是将寺庙中的泥菩萨抬上城楼,以激发战士的斗志,此举不禁让人觉得愚昧至极,结果让太平军一把火烧了泥菩萨,反而让人心惶惶。

        而太平军中洪秀全和杨秀清也如法炮制,自说自话的告诉士兵和老百姓,说士兵在药王的神像座下找到了一枚明朝皇帝的玉玺,杨秀清在旁借势自圆其说:如此这般就是先帝将帝王之业传给了太平天国,我们获得了先帝的认可。自此军心所向,百姓沿街摆起神台点香磕头。洪秀全建立太平军也是通过学习了基督教的《劝世良言》,自创了“上帝教”,并著书《原道救世歌》等,他宣讲自己是耶稣的次子,要带领大家拯救世界。通过编造神话故事,吸引迷信者的信服与追随,在当时的年代非常受用。

        从清朝的角度太平军是造反的叛军,而太平军却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特别希望太平军能破城占领长沙,杀尽贪官污吏,期望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太平军所到之处百姓拥戴,个别家中无牵挂的青年加入了太平军参加战斗。此时的绿营军贪污现象严重,军心涣散。

        张亮基找到了左宗堂做为幕僚出山,虽说是辅佐张亮基,其实是张亮基将权利完全交给了左宗堂。过程中军费不足,左宗堂找到了欧阳兆熊一起设宴,软硬皆施的向当地富户借得银两,才使长沙的战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当大家正在大摆庆功宴时,左宗堂却忧心重重,他深知洪秀全此次兵退并非战败,而是志不在长沙,未来还有硬仗要打,但是绿营军战斗力不足,在现在的基础上改造的难度太大,不如重新组织团练,再从团练中层层选拔人才,重新打造一支队伍,但是谁来打造这支队伍,自己位微言轻,无法胜任,此时他向张亮基推举一个——曾国藩。

1.得民心得者得天下,晚清时期民众对清政府的管理很失望,此时出现的太平军便成了救世的主;

2.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左宗堂虽仅为秀才,但饱读诗书,精通战略战术,地图地势了然于胸,虽未考取一官半职,做为普通百姓仍忧国忧民,平日里学习研究,想有朝一日能为国家效力。如果左宗堂不曾研习兵法战略,此时纵然皇帝亲自提携,天大的机会也是抓不住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大家大摆宴席庆祝胜利的时候,左宗堂更加忧心,可见心胸格局的开阔远大。

第3章  墨絰出山

这一章主要描述对曾国藩认同的朋友用计劝曾公出山去湖南办团练的经过,文中应该有作者的一些巧思,充满了寓意和乐趣。可以看得出,君子爱才、惜才和曾公身旁有一群为国家尽忠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提到曾公曾拜唐鉴为师,学习义理之学,曾公问唐鉴几个问题:

1.检身之要、读书之法究在何处?

唐鉴:当在《朱子全书》为宗,宜熟读,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检身之要有八字:整齐严肃、主一无适。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

2.经济之学

唐鉴:经济之学在于义理中,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

3.督已修身的方法

唐鉴:最好的方法就是记日记,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自此曾公列出十二条日课:

曾国藩12条日课

给自己起名“曾涤生”取自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4、唐鉴告诉曾国藩:君子之可贵,就在于慎独

慎独:语出《礼记·大学》,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5、唐鉴送曾国藩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在耕耘,不问收获。

左宗堂为了能使曾国藩出山,设计请曾的好友郭嵩焘出面劝解,此时郭有一位好友陈敷正在家中坐客,陈敷学的比较杂,三教九流、天文地理,精通相面拆字、奇门遁甲、阴阳风水。了解到曾国藩也对此十分感兴趣,所以两人商议,先由陈敷打前战。

陈敷慕名前往,只说得一块风水宝地,仰慕曾公已久,此前听说家母去世,想把此块宝地献给曾公当做见面礼,带着曾国藩实地看了一下,说到:葬于龙口出天子,葬于凤口出皇后,为官者葬于大鹏之口,则出将相。曾国藩及家人大喜,要赠白银给陈敷,陈不收,只说未来相将出于长沙。送走了陈敷,曾国藩和家人都觉得应该去湖南,但是晚上曾国藩静下心来细想,还是觉得不妥,咸丰二年,此时皇帝二十岁,对群臣广开言路,但曾国藩当着群臣的面说了皇上三点不是,让咸丰很是气恼,也让曾国藩战战兢兢。他预测到,如果组建了一只精兵强将,打羸了会被满清皇族忌惮,视为眼中钉;如果占败了,则性命不保。

正在打退堂鼓的时候,郭嵩焘来了,又是激将、又是恭维、又告诉曾国藩,不仅仅有他的老师唐鉴向咸丰皇帝举荐他,还有朝中两位重臣举荐,如果不出山不是寒了他们的心。如此这般曾国藩终于答应出山。

1.曾国藩为人勤俭,当得知自己的弟弟在为母亲办葬礼是花费很大,便训斥他的弟弟们;

2.曾国藩遇到大事的时候,都是反复斟酌,并不是草率决定,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

唐鉴告诉他:最是静的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3、曾国藩说:当文官不爱财,再平庸亦是良吏;当武官不后死,再粗鲁亦是好将。

4、古人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

这便是伺机而动、顺势而发的道理。

第19-20章  天王定都

本章中洪秀全定都金陵,有属下劝告,不可过早定都,需要趁热打铁,继续扩大自己的疆土,而洪秀全不听,此时洪秀全出现了几个问题:

1.定都、朝拜、开科取士:刚刚定都,就开始建立朝拜礼仪,担心群臣和百姓不服,所以定制了朝拜的礼仪。

2.定都金陵后,开始享乐,随军带着秘书 的三十六位娘娘,而杨秀清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利,向洪秀全献上十位美女,供其享乐,慢慢架空了这位天王的实权。

3.10年的苦战,让洪秀全觉得自己需要犒劳自己的,开始享乐,定都后连日大宴君臣。

4.洪秀全年轻时四次科举都没有得到名次,内心愤恨不平,烧了四书五经,立誓要在开国后自己建立开科取士制度。

第20章-27章  初办团练

曾国藩初到长沙办团练,从军队中发现人才,加以历练担任领导职位,向皇帝大胆举荐并为其担保,其中有一位鲍超的人,怀才不遇娶了一位娴妻,有一次醉酒心中郁闷,跟店老板商议把自己的妻子卖掉换二百两银子,以便求得一官半职,次日酒醒后后悔不已,还把店老板打了一顿,就此人的德行,不被人看好,反而曾国藩不这么想,他觉得人都有短处、有缺点,但是他是难得的武将,只是没有施展的舞台,鲍超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

曾国藩虽为文官,但也做事不拖沓,果断有魄力,在对会悍匪时,他杀伐果断,杀一儆百,为长沙肃清会堂悍匪立下功劳,也因此得罪了湖南各方官员,动了别人的奶酪,自己也处处受制。

曾国藩带团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日四五个时辰在操场上练兵,还要学习兵法,士兵不可懈怠,曾国藩更是新自到操场检查练兵,借此发现人才。

绿营军与曾国藩的团丁中间发生了矛盾,为了不影响继续练兵,曾国藩决定离开长沙,去往衡州。

此时曾国藩也是受尽了委屈,本来情绪低落,但想起了太史公的名句,让自己醒悟过来:“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古时候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无法完整地记录,只有那些卓越洒脱不平常的人才被称颂。(那就是:)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被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致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深思。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第28章 衡山练勇

一、衡州扎练兵营,王鑫在指挥部外放鞭炮,写大字招牌,讲排场爱虚荣:

招牌内容:

1.擅自去掉“帮办”二字,宣宾夺主。

2.办的是团练,却自称“湘军”,在绿营之外又建军队,以上两项授人以柄

后改回“湖南审案局”

二、湖南练勇1000余人,比其他各地方均多,曾想扩充军队,又担心,朝廷不会同意

,另外饷银也不好解决。

此时借由江忠源向皇上奏明,扩充5000兵,交给曾国藩练勇。

曾招揽文武人才,聚齐衡州

1.制定详细的军事条例。

2.为使官勇能一心一意操练,决定发厚饷。

3.曾国藩制定了严格的营规:每天五更三点放炮,闻炮即起,夜晚每营派十人巡逻;黎明演早操,营官、哨官必须亲自到场;午刻点名一次;日斜时演晚操,二更前点名一次。每逢三、六、九日午前,曾国藩本人亲到演武坪监督操练,并训话。

罗泽南的泽字营和金松龄的龄字营奉命开赴江西,几天后传来捷报,二营不足千人,杀败长毛数千,收复安福,解吉安之围。初试告捷,使曾国藩大为高兴。书生可用!他对这支人马充满了信心。不久又传战报,泽字营中了长毛的埋伏,死伤无数,罗泽南痛恨金松龄在最危急的时候,见死不救。

曾国藩思量再三,决定斩杀金松龄。

曾国藩弟弟曾国葆本已为自行招募了千名团丁,哥哥可以安排给他一个营官当当,结果曾国藩苦口婆心的说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告诉弟弟无功而处高位并非好事的道理。

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指的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曾国藩奖罚分明,打了胜仗白银奖励,战场上见死不救,格杀勿论。罗泽南身为营官,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轻率冒进,致使兵败,革去营官职务,戴罪留营,以观后效。”

当一天钓钩子,想起创办水师与长毛对战。

拜访船山先生的后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