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了社会的荒诞,却忽视了它的进步—《局外人》读后感

2020-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原来是李夏菁啊

    利用上下班地铁上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局外人》。说实话本书前三分之一读的有些累,加缪流水账似的叙事方式,没读几页眼皮都快合上了... 寻思毕竟是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作,哪能是我这般俗人能够轻易领略的:高潮必定在后面。等到读完发现,天真了。本书篇幅并不长只有五六万字,可是读到后来那种越来越强的代入感,已经跨越了年代、国籍、文化还有小说本身。

《局外人》

    本书描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一个叫默尔索的小职员,平日里沉默寡言,对周围经历的一切都漠然无知,就连母亲去世他都未曾感到一丝悲伤,仿佛过着一种呆板的程序化人生。就像本书惊世骇俗的著名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仿佛提醒了我们,主角并不是我们见惯了的那种小说主人公。

    后来他因为枪杀案进了监狱,面对逐渐偏离案件本身的审讯和辩护,虽然心有疑惑,却依然惜字如金,直至最后被法官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而当神父假模假式地引导他忏悔时,默尔索才忍无可忍地爆发了自己的愤怒,有了一点正常人的样子

    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很多人愿意用代入法去读《局外人》。他们将自己的消极处事类比主角默尔索的无动于衷,将生活中的屡屡碰壁归咎于无处不在的社会潜规则,他们斥责这个世界的荒谬,然后转身把自己关在了象牙塔里拒绝与外界接触。同时,他们时刻以“局外人”自居,认为自己现在生活的不如意都是社会大环境的锅,直到迅速发展的时代早已抛他们而去,却还躲在角落里自怨自艾。

    我也好几次试图去赞同大部分人的观点,却又总觉得如鲠在喉。因为从表面看,作者加缪是在歌颂默尔索这种因为不愿说假话、因为所谓的真实(be real)而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可就像「奇葩说」傅首尔曾经的一句辩词,“李诞只告诉我们人间不值得,但我们能去哪,他没有说。”《局外人》只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状态,但是如何去突破,他没有说。

    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国当中,过度地标榜/对标默尔索,却不愿去寻找一条与这个世界平衡相处的道路,终究会沦落为真正浑浑噩噩的局外人。

一、只看到了社会的荒诞,却忽视了它的进步

「后浪」演讲视频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角默尔索因为枪杀案入狱。整个审判过程中,所有的法庭人员都在剖析默尔索的“灵魂”而避开了案件本身。他们认为默尔索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下一滴眼泪,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跟女友嘿嘿嘿的行为,导致了他杀人罪行的不可饶恕。作者加缪正是通过描绘这种戏剧性的效果,来控诉当时发过整个司法机构的昏庸,并直指整个社会的荒诞本质。

    许多读者可能正想到了自己,说的话常常不被采纳、观点常常不被认同、喜好也常常不被准许... 因此当他们感觉融入不进这个世界时不禁感叹:默尔索才是自己的同道中人啊,多real。于是他们仿佛找到了精神支柱,更加坚持要做那个与世界死磕到底的人。

    但是我们当今所处的这个社会到底荒诞与否呢?我觉得,在于千百年来大众的生活哺育了一种相对单一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事规则,又似乎异常坚固、难以瓦解。特别是盛行儒家文化的中国,温文尔雅又循规蹈矩... 但这个世界并不是由一类人构成的,单一的价值观使得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很难融入其中。

    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社会发展的迅速,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正在逐步被构建,许多以前不为众人理解的小众群体正带着他们独特的色彩到来。比如前几天B站刷爆网络的演讲「后浪」,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有人感动于它的澎湃激情,也有不少人质疑它能否真正代表当下的年轻人,而我更愿意把它归结于价值导向和在疫情期间国家打下的一针鸡血。其实抛开这些争论,不能否认的是二次元、鬼畜、电子竞技、短视频、流媒体、直播这些曾经另类的展现形式,如今已渐渐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这些曾经的“局外人”也正在一步步踏向“局内”:一种包容度更强的多元化价值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更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社会始终在一点一点进步,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局外人”愿意走到“局内”,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改变世俗看法。要知道,“抖音,记录美好生活”这句代表这个平台初心的口号,只是出现在两年前,看看这个平台的现在。

二、真的赞同默尔索?还是仅仅为自己的逃避找借口

不用在意,只是酸而已

    本书中,坐着加缪把主角默尔索写进了一个他完全不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它自己运行的规则、它的生活、它的情感、它的悲愤、它的痛苦、它所有的一切似乎都饱含着情绪,可是默尔索偏偏是一个只有基本感官和基本行为的人,像是一块木头。

    第一部分中,在默索尔母亲的葬礼上,有一位跟母亲关系甚好的老头贝雷兹,默尔索清楚地观察到,“当他流泪时,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即使视觉印象如此地清晰,我们的主角却不记得母亲具体的死亡日期,甚至是母亲的年纪。显然这份情感并没有进驻他的心里,母亲对他而言跟身边其他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第二部分中,默尔索跟女友玛丽上街时,会问她有没有发现街上的女人都很漂亮,他对于表面性的事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可一旦涉及到情感,他又成了木头。在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时,默尔索却回应“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

    可见主角对周遭的一切始终秉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无论亲情、爱情、工作、所有一切都提不起他的激情。这直接导致他没有原因地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被捕入狱时,他仍然认为自己的事很简单。他描述说是因为阳光太热触发了他开枪,后来又没有任何缘由地补开了四枪,对此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情感波澜。因为对他而言,始终没有一种情愫能够击中他的心,每一份细微的感受中所包含的情感冲击力和生命力在他身上都无从找寻。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基本不可能遇到默尔索这样的人,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拿自己跟他对标呢?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真的赞同默尔索,或者想成为默尔索,而是为自己的逃避寻找一个借口(精神同仁)而已。当自己不愿意去努力改变现状时,他便会以“社会太荒谬”告诫自己,为自己贴上“局外人”的标签。这时候,我这些年一直存在的焦虑,“我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仿佛显得更加英明神武一些了呢。

三、生活需要态度,但更需要一种平衡

在痛苦的边缘试探

    很多人只是一味埋怨社会的荒谬,却忽略了“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这个事实。我们要寻求的是一种能够在局内和局外自由出入的能力,并凭借这种能力逐步打开局内人对局外人的认知与接纳,让这个社会更加地多元化。

    我相信加缪的本意绝对不是要我们去效仿默尔索,不是提倡我们只在头脑中无声地抵抗却不采取行动。因为加缪自己就曾说过:“诞生到一个荒谬的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社会里,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要体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是单靠叛逆就能达到的。想到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想到我的部门直属领导杰哥,在我工作最低谷时说的那句话:“你要去适应这个社会,不能让社会来适应你”;又想到蛋总在酒足饭饱之后说的那句话:“我们要拼尽全力,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那些不加分辨一味追捧默尔索的人,拿沉默当有态度,无法适应社会最终无疾而终。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姿态去打破固有的社会偏见,或许这才是我们对抗荒谬最有效的方法。曾经马东在一次采访中说,“我生命的底色是悲凉”,但高智商如他,却愿意在悲凉的世界里用一份温情走进局内,在纷乱之时隐身局外,既能享受热闹里的烟火气,又能感受独处时的怡然自得。

    我只是我而已,不要为了局外而局外。

作者加缪,老特嘛帅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