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生活31》同内容不同方法,为什么学习效果差异巨大?

2022-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吃了中药出门,感觉想反胃。吃完早餐,头还是晕晕沉沉,停止了例行的快步走,在办公室趴着休息半个小时,感觉稍微好一点。

今天在自己班级的语文课波澜不惊。可能跟自己的精神不振有关系。

2.0信息技术过关作业里,需要很多的资料。原计划今天之内一定要完成,后期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仔细梳理自己已经准备好的资料,临时被告知我的课堂实录不合格。中午找了一个班级到录播室录课。

这个班级的孩子习惯很好,思维活跃,专注力高。提问环节,提出的问题很有质量。梳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发现问题之间的相同点和关联点,非常了不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信息很精准,回到问题直奔问题的中心。品读环节,他们能够沉浸到文字中。台上的孩子能够抓住关键词句想画面,谈感受,表达清晰,条理分明。台下孩子的互动也很有深度和广度。课越上我越是兴奋。这才是理想课堂应有的样子。

回看录像,忍不住再一次称赞那些孩子。为什么借班上课比在自己班级上课效果好呢?一是老师换了,孩子有一种新鲜感。二是上课的环境变了,换到了录播室,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录课,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下来,当然愿意展示自己最棒的一面。三是学习场域里始终保持中一种相互倾听、安静思考、积极回应的氛围,也利于孩子们精神的松弛,思维的开阔。

下午除了守班,余下的时间全部在鼓捣视频的剪辑。同事教我用剪影制作。她的习惯是只说不演示,我只好通过自己的反复尝试,终于学会了做简单的视频剪辑。另一位老同事请教同事,同事说了好几次,对方也不明白到底怎么剪掉多余的内容。我过去帮忙,给老同事演示了一遍,她马上学会了。

同一个人,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不同的教法,效果如此不同呢?

这个就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差异。同事说出来的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而我的演示,就是把陈述性知识变为了程序性知识,而视频的剪辑,本身就属于技能类知识,也就是需要程序性知识的参与才行。

后面又自主尝试,剪辑了几个小视频,把这种技能熟练化,并在实践中摸索,开发出更多的程序性知识。以后遇到剪辑视频的事情,我的那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帮助我做最佳选择,也就变成了我的策略性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