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2025-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牵黔浅唱丶
写给自己:
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大,如果要以划线的方式描绘触动的痕迹,书中99%的文字,将会被我的线条给圈住。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没有辨别重点的能力!
什么都觉得有用,最终的结果就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这几天阅读,我都是对划线的部分摘录到小米笔记中,过程很方便,结果很无奈,用处还不如自己敲一敲。
越多的内容,意味着我重新对书看了一遍,这已经不能算是笔记,而是没有思考的搜集,仓库藏灰的前提步骤罢了。
记得一开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感触,摘录的路径越短,记忆越短,效果越差。做笔记的路径越复杂,最终能够记住的内容越多,效果越好。
我不是懒,而是犯了常人都会犯的错误:收集了就是自己的。
花10倍的时间去做同一件事情,最终得到的成果远比1倍的时间加速做10件事情的效果要好。
今天阅读的内容感触:
·< 只有重视反馈,重视所有直接和间接的反馈,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周到、更妥帖。
没有阅读量,就是最大的反馈。说明自己的内容从头到脚对平台,对读者都没有价值。
爆文也是有信息和情绪价值的,特别是可以参考他们的框架,纳入自己或者书中的经历,就能够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
但如果想要一键成文,注定很难获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