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有偿征稿 稿酬200+ 关注公号【河大大】索取约稿函想法杂文小品

引发辞职的原因,谁都没想到会是思维的改变?

2020-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懒猫心语

从小到大,妈妈经常跟我们说人是天生的,聪明的就是聪明,蠢的人再怎么努力也不聪明。

我这些年不停的停的折腾就是想向我妈证明,我是笨,但是我可以先飞。我愿意用勤来补拙。

有一次我手机响了两声又断了,在现在这个年头,能打我电话的不是有急事,估计没别的。

我拿起手机一看,是我父亲,我赶忙打过去。打通电话才知道父亲看那天是星期天,以为我在睡觉,所以把电话挂了。我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您忘了,在广外回来过暑假时,我和小四睡天8点多起床,您发火说败家就是从睡懒觉开始的?从那以后,不再敢睡懒觉。”

他问我是不是起床很久了?我实话告诉他,我觉得我有些跟不上现在的工作,所以我每天4点就起床读书。父亲很内疚,说当年应该多送我读点书的。我告诉他不必内疚,如果是以前没念书,有可能是父母的问题。如果现在的人没读书是自己的问题。现在你想学什么,只要是你真的想学,就一定会能学到。您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不是吗?

当时确实是工作上有些吃力,感觉知识不够用。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我向我母亲证明人的智力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提升的。说白了,我就是不愿意在她面前承认我笨。

只到有一天,听到樊老师说:“只要别人能做到的,你就可以复制!”当时我在跑步,听到那一句话,我热泪盈眶。后来,我艰涩的读完了《终身成长》,我抱着那本书大哭了一场。

它除了让我明白“只要别人能做到的,你就可以复制”更透之外。它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不是去讨好别人,你应该把讨好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提升自己。当你足够优秀时,你想要的都会来找你。

原来这些年,我一直在干本末倒置的事。我讨好我妈,经常跟我妹争风吃醋;我讨好我老板和上司,因为她们,经常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去做她们的事。

我从我的身体里跳出来,我看到了我那个内在小孩,她好可怜,活得好卑微。为了讨好别人,经常花去了她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却舍不得花一分钟时间照顾自己。就在那一刻,我抱着自己和《终身成长》那本书痛哭了一场。也在那一刻,我开始顿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不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

也在那以后,我发现在全世界都变了。我妈入了佛门,做起居士,在家修行。她也觉得人的智慧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的。我的老板,突然觉得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给我升职加薪,她的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已经太晚。在我顿悟的那一刹那,我脑子里闪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提升自己,第二个念头却是辞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我和她分手之季,我们闹得非常的不开心。

可是我去意以决,请出我父亲和二哥,也刹不住我离职的车。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的梦想,可是不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行为,不提高家长的底层逻辑思维,只影响孩子,收效甚微。孩子在学校呆五天,周五都挺好,回家过一个周末,所有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又还了原。所以所有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父母的认知。

看着孩子皮的时候,我也经常有头痛的时候,看着家长焦虑,我爱莫能助,我深感自己能力不足,解决不他们的问题。我得沉下心来重新学习,只有让自己的背景知识强大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强大。

因为看完《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走上了脱胎换骨的路,从肉体到灵魂,一直在蜕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终身成长》到底有何魔力,能让我有这么大的改变?

在《终身成长》一书当中,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女)教授,她把所有的我们成功与否,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最重要的要素都归结为我们的两种思维习惯的模式,一种叫作固定型思维,一种叫作成长型思维。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固定型思维?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最本质含义就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就像我妈妈以前,说人的智力是天生的,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我蠢的事实。

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急于证明自己,做任何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给别人看。就像以前的我,一直不停的去向我妈,向我的老板证明自己不是那么笨。

还有就是这种人很喜欢生气,现在想起来,跟这种人呆在一起,真的很累。因为你得小心翼翼,不知道你等会儿在哪里冒犯他了。所以在不是很熟的人面前,我一般保持礼貌性的微笑,另加谢谢!其他的话,不敢多说。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冒犯,只是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就像食用油要如何保存?以前我记得我的奶奶辈,她们觉得油一定要放到锅里烧,有时烧得快起烟了才收火。现在我们烧菜,都尽量不要把油烧得冒烟,因为这个烟对肺不好。那你说这两种做法哪种对?你会觉得我的说法是对吧!可是在奶奶辈那个年代,没有人说她们的作法不对啊!

为什么很多领导会把员工跟他之间的不同意见视作是一种冒犯,因为他觉得我有我固定的水平,你有你固定的水平。你用你那个固定的水平来挑战我这个固定的水平,这就是大逆不道,这是挑战我的权威,所以会出现特别多的办公室的斗争和政治。这些东西的背后就是在于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水平是不变的。

固定型思维的人还喜欢讲排场,易挫败。有一次,我看到小伙伴在群里问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可能在大群里回她,不大合适。我私底下跟她解释了一下,她说我没有架子,没想到会亲自回她。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一个陪练有什么架子好摆的?

每次我表扬我的“陪练”的时候,他总是会来这么一句:这才哪跟哪啊?这才刚刚开始,这个世界大到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探索,后面要学的东西很多。这就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会认为自己的所有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拥有成长思维的人,是不怕丢脸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在小姨家门前的那个理发店里玩。理发店里新招收了几个徒弟。那会儿来了一个人要理发,老板娘没在。其中有一个新徒弟抓起剪刀就开始剪,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个人的头发剪掉了。当然相当的难看。后来她师父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帮那个顾客修回来一个大概。

我原以为我小姨会跟我说不要跟那徒弟学鲁莽,结果我小姨问我:“看到了吗?只有不怕犯错的人学东西才学得快!”我小姨的话,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平时做事严谨的小姨居然会这样说。也是因为她的这一句话,我每次考试的时候,从来不注意分数,只想知道哪些题错在哪里?

我不会的东西,我直接说我不会,如果对方愿意教我,我会很开心。有一次我朋友说:“你天天看看书,这个还不会啊?”我天天看书,我什么都会,那我还需要看什么书?就是因为我什么都不会,才要看的书。成长型思维的人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向前看。

如果在我们事情没做好,遇上了一些不好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从这些事情当中提炼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有人就会说,都已经是不好的问题了,还会有什么有益的部分。当然有。你看看这个事情发生了,有没有可以马上能弥补的地方?如果有,尽力弥补。如果不能,那就想想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要如何处理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帮你成长的好机会啊!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也一样,就是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去激发自己对于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并且刻意地训练自己用成长型的思维来面对我们的生活,这时候你才会发现你的消极情绪会逐渐减少,而积极情绪会上升。

为什么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容易找茬、容易去发飙呢?原因是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把一切的责任推给别人。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有个人不小心自己撞到冰箱的门上面,然后她就大骂冰箱的门。我当时被她弄得哭笑不得。当孩子摔倒了,爷爷奶奶怪地不平等等,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养成的开始。

成长型思维的兴奋点和固定型思维的兴奋点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于努力与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努力是一件丢脸的事,就是说他相信天分,相信一个人的水平是基本不变的,他说这种人适合干这个,那种人不适合干这个。

这大概是我的母亲和李笑来老师的父亲之间的差别。我母亲说智力是天生的,而李笑来老师的父亲是这样教他的:“你一定要时不时的做出一些值得别人敬佩的事来,这样就有人自动找你做朋友。”李笑来老师说他很感谢他父亲教会了他如何赢得们的尊重。

而那种认为智力是天生的,认为任何成功都不需要努力,而当这种不努力的感觉成为一种习惯以后,你会发现他可能能够通过一个顺利的高考,他能够考上一所很棒的大学。但他人生当中存在隐患,因为他的目标就是我要找到一份让我不怎么努力就能够干得好的工作。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总是想一劳永逸。不过最近我变了,我知道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否则即便是你拥有一个亿,你的认知没有提高,这个世界有千万个收割你的方法,因为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资本,你也赚不到你你认知以外的钱。

但是如果是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像许三多这样的人,他从来不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多么努力,他总是在不断地训练,总是在询问别人这事该怎么做。我最近就在向“许三多”学习,学习他的努力,学习他做事的认真,也在学习他的不耻下问。

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去锻炼我们自己的成长型思维,而不是为了面子,为了当下的这一刻的感受,向别人假装好像我很随意。所以,努力不努力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一个分界线。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失败当作一个行为,我今天失败了,我今天没成功,今天并没有录取我,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但是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它当做一个身份,说我是一个失败者。

总的来说,固定型思维的人,总是认为不可能,我做不了,没办法改变等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会觉得没有关系,我们有第三选择, 这一次没成功,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机会等等。

《终身成长》用一整本书来证明我们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成的,《刻意练习》是我们获得成长型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书,你也可以买来配合一起看哦。

世界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本来就可以。加油吧!你都行,只要愿意努力,别人能做到你就能做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