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秋文学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

恬淡和恬淡虚无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252人  周卫英
恬淡和恬淡虚无

一.恬淡

1.亦作“ 恬”或“ 恬”。清静淡泊。

①《老子》:“恬惔为上,胜而不美。

②《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③《史记·秦本纪》:“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

④《世说新语·排调》:“攀龙附凤,并登天府。”

刘孝标注晋·张敏 《头责子羽》:“子欲为恬淡也,则当如老聃之守一, 庄周之自逸,廓然离欲,志陵云日。”

⑤恬淡志安贫。——阮籍《咏怀》

2.多用以指不热衷于名利。

①《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偃息於仁义之涂,恬惔於浩然之域。”

②《宋史·隐逸传·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③《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位老爷,天性本就恬淡,更兼功名蹭蹬,未免有些意懒心灰。”

④陈独秀《敬告青年》:“ 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 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

二.恬惔虚无

即清静寡欲,无任何杂念。或指清静无为,安于现状,无欲无求。

1、恬惔虚无之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庄子·刻意》:“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郭沫若《屈原研究·屈原身世及其作品》:“最可注意的,他虽是南人,而于道家的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学说却毫没有沾染。”

2、恬惔即是宁静淡泊,少私寡欲,不求名利,如此能达到思想上的虚无,所谓高度入静。

《素问集注》曰:" 恬,安静也; 惔,朴素也; 虚无,不为物欲所弊也。"

⒊《内经诠释》曰:“恬惔以养神,虚无以养志,这样私心杂念不起,不求静而自静。”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故合于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