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
中国谁人不知“老子”,初识老子便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在历史教材中的老子只有少许几行,比不了孔子的长篇大论。简单几句的概括就写出了对老子思想的评价,“无为而治”,“过于消极”,就这样留存在中国初中生脑中的,老子的形象就是这几个标签。
相比孔子生前弟子三千,死后的思想殿堂前门庭若市,从历代王朝传承至今的《论语》更是口口相传,老子却似乎一直在历史的被误解的一角,无人驻足他的思想门前。
现在老子的《道德经》开始流行,人人相互推荐,读了这本书人人都要变成世事通达,人性通智的人,过上看透尘世真相的无欲无求的生活。我们常说“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是渴望什么”。
现在就是我们物质文化需求与自我精神文化需求激烈冲突的时代。
我们对《道德经》的了解,大概从书名来,以为光讲道德,如苏格拉底般“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有美德的人。还从人群的推崇与议论中了解,诸如“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可以让人活得明白的书。”
我对老子的了解也只限于碎片的生平资料,他代表“道家”,对他的书,思想一概不知,唯一依稀记得是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今从白岩松的《白说》一书中,简单了解一下《道德经》里的一些思想,再自己作解读。
中国的哲学文化,我知道的,从春秋时代的老子,庄子起,明清的王阳明,这些代表人物,其他的不知道。
哲学起源于对宇宙观,世界观的探索,研究的是世界从哪里来?
老子的“道”是天地的起源,是他的世界观,《道德经》里的道从世间万物延伸至人,从世界观延伸至人的人生观。这是我个人之见,无须在意。
《道德经》里的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之善,斯为不善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是美德时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我可以这样想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而一种美成为社会所有人美标准的时候,就是丑,美的相同就是丑,因为人人都美的一样不是看的厌烦了,也没有个性。
比如现在整容脸美的都一样,网红脸凑一堆,亲爸妈来了也不知道谁是亲闺女。
韩国的整容脸过时了,天然脸就开始流行了,当天然脸社会共识的美时,大概是另一种丑。
服装也一样,撞衫的时候觉得怎么好多人穿,丑死了,难受。
当社会善以某种行为为善,人人提倡,实践的时候,其实就是不善,因为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因社会普遍认同去做的,它更像是一种默认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善意,就像给老人让座,你可能不是发自内心的善去做这件事的。
当一种行为标榜为善,人人提倡,就有可能让它变成善的接受人默认的义务,而不是人家的善意,新闻中倚老卖老,蛮横无理的人就是这样。
而且这种行为一旦得到社会普遍习惯了,就会让自然而然忽视授予善意的人是拥有拒绝的权利的,这是他们的权利不是义务。
这样使得这种单一的行为默认成规范时不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和原因使得善的人不能做出这种行为,比如高圆圆演的一部电影,因得知自己得癌症处在巨大打击中的她没有给老人让座,结果被人发到网上,被人肉出来,一片谩骂与指责,我想恶就是这样开始吧。
我想懂的老子,也许是为了在皆美为美的世界,保持自己的美,在皆善为善的世界保持自己的善,就算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