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西游记》:悟空的心灵史

2020-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步学一度

自己真正读原著,才知道《西游记》更像是一部悟空的心灵史。

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小说中有关悟空的“心”的事物比比皆是:“心性”,“心猿”,“禅心”,“二心”等等。“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悟空学道修炼的地方;“悟空”,是心之“悟”;“心猿”斗妖魔,就是心突破魔障,穿越苦难的过程;“二心”,是悟空与自我的斗争。心灵的体悟和受难很多,足以撑起一部《西游》。

最开始,悟空的野心很大。他想要做玉皇大帝。他有神通,然而却被二郎神打败,被释迦牟尼的五指山压住:他不是天下无敌,他只是个有能耐的石猴。也就是说,现实告诉他,你应该服从,并且应该承受你应得的东西。最后悟空选择了驯服,这是一个心灵的质变,悟空也从此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这是他当大王时不会遇到的,但他可以在其中变得更强大。

不过我没想到后来悟空常常在困苦时落泪。这时他是一个受制于人的徒弟,想方设法保护唐僧,求人求己,在走投无路时就会哭泣。英雄也会落泪,因为英雄有执念的东西。因为唐僧还没有超越肉体,悟空也没有成佛成圣,他没有办法了悟,他还活在局限之中。等到他取经归来,他的肉体与心灵才得到新的解放。这时的他和那个山间大王已经有天壤之别了。

我们知道取经途中曾经有六耳猕猴来假装孙悟空求取真经。六耳猕猴是凭空而来吗?不是。他其实是孙悟空的心的另一面,孙悟空不服管教,心生不满,六耳猕猴才来趁机作祟。六耳猕猴是什么?是妖,是执迷的、可怜的妖。每一个妖,都不是绝对的邪恶,而是一样的芸芸众生,个个不同,都是有着执迷,需要度化的动物。《西游》的话语不是道德善恶,而是迷悟,情感上是悲悯的。八戒、沙僧、黑熊等等都是吃人为恶的妖,这是迷,但回头是岸,终于在佛中得悟。这里的六耳猕猴和悟空又差了什么?其实两人那样相似,只是他误入歧途,他执迷,所以悟空将其打死了,这对于六耳猕猴来说,又是多大的悲哀呢?

孙悟空相当的智慧,他的心灵天然而又通透。悟空求学,菩提老祖用戒尺三打其头,悟空便豁然了悟。因为悟空出生前承天地精华,早与凡人不同,故能通晓真言。禅院月明之夜,唐僧怀归,悟空一言,就“一时解悟”。原来唐僧虽金蝉转世,聪明灵秀,然而比起悟空的造化,还尚待解悟。正是因为这样的聪慧的心灵,才可以习得道术,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形象和腾云驾雾地飞行,并且在取经的途中一次次想出办法来解决困难。

孙悟空当真是英雄,世上没有能比得上的。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他胆大妄为,无法无天,但也善良正义,为民鸣不平;他有情有义,既忠于唐僧,也善待兄弟;他能一眼识破世间的假象;他常独自承受失败的痛苦,但也能振作起来面对磨难;他聪明绝顶,计谋多端;他修持心性;他也知礼懂事,有见识,懂人情;善于结交友朋,关键时请求帮助。九九八十一难,常常给孙悟空以绝境,这时我们发现英雄也有脆弱无力的一面,可是他却并不计较个人得失成败,只为了师父的性命和求取真经而斗争。毛泽东曾有诗赞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南怀瑾在演讲中也曾说:“我也经常说笑话,大名鼎鼎、流传万古有一个人,谁也不及他,有同学问我‘谁呀?’,孙悟空!没有这个人?呵,可是上下左右老百姓们都知道的。”孙悟空就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存在着,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叹服,他的人格令人敬仰,我们读了、听了他的故事,时常相形见绌,生出学习仰慕之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