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2再看第三集 走向不再割裂的人生
【人内外“身心完整”的四个阶段】
帕克·帕尔默
第一阶段:出生即完整
人生下来时就是身心完整、里外合一的,内在与外在也没有割裂。但在长大的过程中,等我们越来越关注我们外在的生存和成就时,慢慢地就与灵魂失联了,只剩下外在身份的躯壳。
第二阶段:一墙隔内外
接着是第二阶段,发生在一些入学前的孩子和绝大多数入学后的孩子身上。这时人开始意识到,对外表现出自己内在真实的一面是会碰钉子的,如果尽情展现真正的自己、自己的情感,在外面会四处碰壁,于是就垒起一座隔离之墙。但有了这一墙之隔了以后,人生的痛苦也就来了——人的这种内外相隔,会让人相当地痛苦。
第三阶段:走向中心性
再后来,很多人都会将自己的人生形成这样的一个常见的环状,将自己内在重要东西的安放在内环,成为自己的原则,外在的人生围绕这些原则展开,这样一来人生就有了某种统一性。我们在很多与灵性相关的文献中可以找到对这种形态的表述:即,“中心性”(centering)。人会形成某种“中心内核”,将价值取向、信念、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准绳,而外在人生围绕这些准绳展开。
这样一来,就又进了一步。不过,如果形成了这样的形态,你会看到这无异于像是调准了一圈炮头一致对外,或是像一个带门锁社群、一个围了围墙的花园。其意在只有与自己一样的人才准进来,隔绝所有与自己在核心理念和原则上不一样的人。不得不说,我们见到过有很多做灵性话题的地方,恰恰也搞成了这样。虽说灵性课题本身雅致而滋养,那里也无异于是座围墙,虽没那么坚厚,但很多时候也是一堵墙。
第四阶段:“莫比乌斯带”
然而,我们并非无他路可走。我们把这个纸环两端的交接处分开,像这样翻转一下,再重新连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环带,叫做“莫比乌斯带”(Möbius strip)【译者注:1858年,两名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和利斯廷分别发现,一个扭转180度后再将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单侧曲面);把一个莫比乌斯环沿中线剪开,剪开后居然不会一分为二,而是变成了一个大环;一些在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却不可思议地在莫比乌斯带上获得了解决。】。它具有连续而不间断的表面,如果用手指沿着它的外侧——或者说看上去像外侧的部分,一直向前移动,很快就不知不觉地移动到了内侧;再继续向前移动,很快就又移动到了看上去像外侧的地方。这里不得不用“看上去像”这样的说法,因为莫比乌斯带没有内外之分——内外同时造就了彼此。
当我看到这种现象时,就在想,这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当人内在的东西涌现到了外部,会与外在的世界交互,将外在的东西吸纳与内化,就是在这样的交互中、在这样的互通中,共同造就了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东西。
似乎对我来说,关于成年人“身心完整”问题,只需回答一个问题,即,当我们在莫比乌斯带代表的内在和外在人生之间穿行时,在这种共同造就中,我们如何能够时时刻刻对这种交互保持觉知,进而让自己在面对与之相关的决定时,去做出“走生路”的决定、而不要做“走死路”的决定?这个问题相当重要,它交融了内在与外在。
人的身心完整生而有之,而莫比乌斯带则代表了“身心完整”的成人形态。
(形象生动的类比,让我这个脑子转动慢几拍的人对人的身心完整有了形象的理解,特别棒!感恩帕尔默先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