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林泉(二)

2020-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春风

    这一讲“林泉”,我们来说一说山居之美。

    王维有一首《山居秋暝》,写景抒情,生动自然,诗中有画,美不胜收。录之于此,算作一道唯美的开胃菜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先看一副写远景的(自书前人联句):

水通花海浮春外,家在遥山积翠中。

    上联“水通花海浮春外”,一个“”字用得极美——本来是别的东西浮在水面上,现在则是春意盎然、花海无际,流到“花海”里的“水”,反而“浮”到“花海”的上面了。

    下联“家在遥山积翠中”,写得十分自豪——要问我家住哪里?且看远山那片绿。“积翠”二字,笔力饱满,既写出了植被浓密、满目生机,又写出了居处幽谧、尽得清凉。

    接着看谭**(名字生卒不详)先生一副:

数竿修竹三间屋,千顷烟波万叠山。

    这一联“数竿修竹三间屋,千顷烟波万叠山。”可以说是“联中有画”了——画出了一副空阔惬意的山居图。

    下面看笪dá重光先生(1623-1692)一副:

竹室依花槛,松云护草堂。

    这一副写得摇曳多姿。

    上联“竹室依花槛”是在说——出门近看,但见俺的“竹室”依偎在清香幽淡的“花槛”之中;

    下联“松云护草堂”则在说——登山回望,又见苍松挺立,白云回旋,好似护卫着俺的“草堂”。

    辛弃疾先生有一首《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描写其在江西上饶闲居时的庄园盛景,意气豪迈、词风刚健,颇有“松云护草堂”的意味。大家可以参照体会一下: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接着看赵之谦先生(1829-1884)一副:

亭虚暂放竹映水,岭曲故托山抱风。

    上联“亭虚暂放竹映水”,大家看,“”是“”的,“”是“”的,我的心当然也是“虚”的——“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我们常说虚怀若谷,虚心使人进步;其实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很“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看,自然界所有物体、包括我们人类都是由比分子更小的原子构成的,而在原子内部,又有电子围绕着极小的原子核在运动。有科学家估算,如果把原子内部的空间予以压缩的话,全世界70亿人可以压缩成一块方糖那样大小。

    接着再看下联“岭曲故托山抱风”,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重重山岭间形成的峡谷忽纵忽横、或深或浅,会让空气流动起来忽畅忽滞、变化莫测,真好像是“山”“抱”“风”呀。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写“地籁”,大家可以借助老先生奔放恣肆的词句,体会一下什么是“山抱风”: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

    关于这一段的详细解释,大家可以上网查阅。

    下面看戚牧先生(1877-1938)一副:

黄叶村间老渔叟,小桃源里旧人家。

    这一副“黄叶村间老渔叟,小桃源里旧人家”,写得宁静而祥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老鱼叟,旧人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像山间无名的野花一样,无关世事,自开自落。

    王维有一首五言绝句《辛夷坞》, 写得就是这种旨趣: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接着看张大千(1899-1983)先生一副:

树看出屋青三面,水为当门绿一湾。

    这一副“树看出屋青三面,水为当门绿一湾”,用白描手法,简单明快,写出了自家居处的小环境——

    树三面,水一湾,后为林,前为泉;两耳不闻山外事,一身自在乐其间。

    下面再看赵之谦先生一副:

门外无人雨余山色,松间植杖风起涛声。

    上联“门外无人雨余山色”,写出了居住地的幽谧宁静;下联“松间植杖风起涛声”,则写出了自然界的风起云涌。

    接着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宽拓庭除贪得月,少栽竹树要看山。

    大家看这一联,“宽拓庭除贪得月,少栽竹树要看山”,两句话道出了山居建筑的设计原则,那就是——要善于借景。

    明末著名造园家、诗人计成先生,写过一本园林艺术名著《园冶》。其中写到“借景”时说:

    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之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

    下面看赵之琛(1781-1860)先生一副:

窗中自剪远溪,花里每寄春秋。

    大家看,上联“窗中自剪远溪”就是很高明的借景——窗子就好像摄像机的取景框一样,把“远溪”的美景给抓到眼前了。

    下联“花里每寄春秋”,则写得恬淡而潇洒——我无所事事、一身清闲,我的时间呀,都消磨在养花看花上了。

    下面看溥儒(1896-1963)先生一副:

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

    大家看这一联,“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也是借景。

    这里的“生碧”与“熟红”、对得太绝妙了——“生碧”写出了满山植被的生机勃勃、青翠欲滴;“熟红”则不仅写出了晚霞浓浓的颜色,还写出了晚霞暖暖的温度。

  接着再看张大千先生一副:

空钩意钓鱼亦乐,高枕卧游山自前。

    先看下联,“高枕卧游山自前”,这个也是借景,不过不是主动,而是被动,是“窗外青山跳进来”了。

    再看上联,“空钩意钓鱼亦乐”,为啥要空钩呢?是在搞行为艺术?还是在学姜太公?任你怎么去想,反正我就是——既想做钓翁,又不想让鱼儿不高兴。

  下面再看赵之谦先生一副:

素琴浊酒容一榻,连山绝涧开重帷。

    看上联,“素琴浊酒容一榻”——家里就这些玩意儿:琴是素琴,一块板板,几根弦弦,没有镶金缀玉,也没有锦匣流苏;酒是浊酒,聊胜于无;还有,榻是刚需,自然是少不了的。

    看下联,“连山绝涧开重帷”,这个一下子气势就出来了——别看家里东西简单粗糙,这里的大环境可壮观得很:

屹屹群山紧相连,重重绝涧频往还,
便如帷幕无重数,别有天地非人间。

    接着看戴熙(1801-1860)先生一副:

万壑千岩拥仙府,一筇双屐到松门。

    这一联和上一联一样,口气也大得不得了。

    上联“万壑千岩拥仙府”是说——我的“仙府”虽然只有几件草房,但那可是“万壑千岩”在簇拥着呢!举目四望,但见“万国衣冠拜冕旒”、“千朵红云捧玉皇”,这样的感觉太爽了。

    下联“一筇双屐到松门”是说——参天苍松就是我家的山门,看看我每天的生活吧:

晨起云游到日下,夜来高卧惟一榻。
安步当车去复还,芒鞋竹杖轻胜驾。

    接着看曾国藩(1811-1872)先生一副:

    拄杖每阑归鹤入,钓船时带夕阳来。

    上联“拄杖每阑归鹤入”,是在说——我有道骨,鹤有仙风,前生有缘,今世相逢。我要进家门,仙鹤也常跟着不放,是不是也要“欲眠与我分半榻”呢?

    下联“钓船时带夕阳来”,也是一副绝佳的风景画:

乱红堆里远山微,夕照影中钓客归。
漫天风光何处去?尽入吾庐没烟霏。

    最后看包世臣(1775-1855)先生一副:

半床黄叶,一瓮白云。

    这副“半床黄叶,一瓮白云”,简直美得一塌糊涂了,怎见得呢?有诗为证:

最爱山山黄叶飞,何妨半床共依偎。
莫道白云不可赠,瓮中尽是任携归。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