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品读之家闲话古诗词古风古韵诗词

锄禾 新解

2017-08-15  本文已影响59人  古月_93b0

观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关于这首诗的思考源于一个中午的灵光一现。

首先是,锄禾日当午,课文以及老师讲解都是说农民中午在地里锄地。但是,并不解释为什么锄地还有为什么在中午锄地。还有为什么要叫锄禾。

第一,为什么要锄地,一方面是为了松土,让土地与空气之间形成一层空气膜这样可以保湿。另一个方面是为了除杂草。

第二,为什么要在中午呢?我的理解是,杂草在中午的时候除去断其根经中午的太阳暴晒。容易死去,如果是晚上,第二天就又活了。所以要在中午锄禾。

第三,为什么要叫锄禾呢,要是直译不就成锄掉谷苗了么。首先,锄禾势必是古代的一种文学术语。农民肯定叫锄地。其次,跟我们现代的一些俚语差不多,比如肉夹馍,菜夹馍。(明明应该是馍夹菜嘛)。

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课文以及老师都是说,农民伯伯挥汗如雨的辛勤劳动。也是直译,根本没有理解作者文学的造诣以及思想层次的高深。这可是流传千古的佳句,怎么可能就这么简单。

首先,汗滴,谁的汗,滴到哪里。农民伯伯的汗,滴到了禾下土。多么精细的一个描述。把汗滴的瞬间动作描绘出了电影里特写慢镜头的画面感。禾下土,禾下的土,一般人怎么可能从这么一个视角来描述这个过程。作者的思维视角是何等高深。一般人估计趴到禾的地上也不见得有这样的想象力。

其次,这篇诗句之所以能经得住时间的沉淀和,人类代代的推敲学习完全都是因为这一句,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滴到禾下的土。为什么不是其他地方的土?因为只有禾下的土才滋养着这承载养育人类的禾。这样就把农民伯伯的辛苦与禾的食物联系到了一起。将四句诗句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可见作者文学技艺之精湛,思想层次之深远。

看到这里才能自然而然的想脱口而出,谁知盘中餐。这里哪里是直译的那种谁知道。明明是一种质问的语气。”你们这些浪费粮食的富家子弟,纨绔子弟“(可以想象作者痛心疾首用手指着这些罪人)。哪里知道。粒粒皆辛苦啊。

这一粒粒的粮食乃是农民伯伯一滴一滴辛勤的汗水滋养出来的。

(打个响指)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