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为什么你越勤奋,反而越焦虑
1.
我很焦虑。
我勤奋努力,但焦虑感没有丝毫减弱。
我对工作焦虑,对时间焦虑,对知识焦虑,对未来焦虑。我周围有一些朋友,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分明也能感觉出他们对当下的焦虑。
1.对孩子受教育的焦虑。要不要把房子卖了,多贷些款换一个学区房,哪怕房子老一点,小一点?隔壁小明又报了一个钢琴班,我们要不要再报一个舞蹈班?
2.对生存的焦虑。物价通胀的年代,央行开闸放水,工资卡里每月的薪水的涨幅似乎永远也赶不上猪肉价格的涨幅,生存的成本越来越高。
3.对职场的焦虑。“我还要怎样更加努力,才能打败那些每天窥视我的竞争者?”工作了三五年,却还是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前途,却又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赚的不多,却也不敢轻易辞职。
4.对婚姻的焦虑。未婚的发现,找个合适的对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好比重新学一遍概率论与高等数学,需要仔细斟酌算计,慎之又慎。已婚的发现,当外部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让两人争的面红耳赤,婚姻越来越像凑在一起过日子。
还有些人稍微好一些,工作还行,收入也算不错,但是总觉得是到了瓶颈期,很难再往上一个台阶,觉得自己还可以做更多,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每个人都有的焦虑2.
为什么他们会变得如此焦虑?
分析来分析去,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我的这些朋友,他们生活在各大城市,他们勤勤恳恳,是遵纪守法的纳税人,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社会责任,他们收入不错,受过良好的教育,社会地位也相对稳定。如果给社会分层的话,从财富、地位、教育程度来看,他们处在人群的中游,属于中产阶级。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产阶级都是社会阶梯上一群最奋力的攀爬者。他们一边攀爬,一边还要动脑筋,还要各种算计,各种担忧和焦虑。
越是勤奋努力,就越是焦虑,越是怕被落下。
3.
然而正是这样在各行各业中奋力拼搏的一群人,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却要一边攀爬,一边“相互厮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人类财富积累越来越多,一部分人会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改革发展的红利期,迅速积累起相应的资本。慢慢的,他们逐步领先大部分人,成为中产阶级。
近些年,社会财富膨胀,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于是引发了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与之匹配的优质社会资源却远远没有跟上,短时间内供求失去了平衡,优质的社会资源少,而需要它的人多。
这种僧多肉少的局面集中体现在了学区房的争斗上。于是,丛林法则上演了。
前段时间,一篇《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暴露了中产为学区房相互倾轧的困境。事情简单说就是,成都的几家小区都要争某小学的学位。
于是一位自称年收入50万的高档小区业主就写了这篇“阶级(层)斗争”的雄文称:“好一点的小学,暑假都有去美国的游学项目,花费至少要4万-6万元……我女儿5岁,每周我都请国学老师来给她教礼仪,每个月花费1万2千元……你们半年工资就没了。”
“假如你连买学区房的财力底气都没有,也就不要指望通过划片给娃儿带来良好的教育。”
无非是年收入50万的中产倾轧年收入10来万的小中产。
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他说的并非无道理,这是丛林法则的基本规则。
当赌桌上的砝码已经超过你赌资时,你已经没有继续赌下去的资格。你只能愤愤地离开,然后继续努力,继续勤奋。直到你赚够了砝码,然后挤下另一个被淘汰的人。
不要觉得这很残酷,毕竟还有一大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连上“赌桌”的机会都没有。
庞大的底层群体无力参与竞争有专家对各阶层进行了一个划分,结论是:中国的上层人口比例为5.62%,中产阶层为19.12%,下层为75.25%。在这差不多20%的中产阶层中,有73%的人处于和下层接近的过渡、边缘状态。换句话说,有超过七成的中产阶级,随时面临着滑落到下层的危险。
“谁说阶层固化了,向下的通道可是永远打开着”,一不小心你或你的孩子就会滑落到底层去了。
罗胖说他的知识焦虑4.
罗胖在《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一书中说,中产的焦虑是因为知识更新不够快,思维模式固化老套。我认为他说的过于婉转客套,不够现实,中产的问题无非就是老子、孩子、房子、位子还有身子。
拼学区房就是这几大焦虑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老中产还是新锐中产,别说你思维多么国际化,都在为有限的名额去拼杀,所以,我特别理解他们的焦虑。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逐利的。
规则是人类参与竞争从而优胜劣汰。
结果是使一小部分胜出的强者接受最优质的教育,享受最好的政策,来改变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而使大多数人享受他们带来的福利。
这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
所以,正在焦虑的你,请庆幸你还能焦虑吧,如果哪天你突然不觉得焦虑了,一定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你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开始傲视群雄,看别人继续撕逼互怼。二是你滑到了阶级的底层,失去竞争资格,看别人把酒言欢,翻身农奴把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