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财经·投资·理财读书

《从零到一》------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2017-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獨紅

今天在闲暇之余看完了从《零到一,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本书。作者是彼得蒂尔,彼得蒂尔是payply的创始人,也是Facebook的第一位外部投资人,书中主要的观点在于一个创新,而偶有一部分励志的言语和理论的观点,可以给你一个好的启发和联想,但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就能走出困境,还有待深思。

书中的知识点很多,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对书中脉络的梳理,决定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小小的归纳,有的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的。有的需要借用书中的语言来继续说明。

基本来看,就是贯穿着一个“从零到一”的目的来写的这本书。第一就是从零到一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第二就是如何做到从零到一,第三就是彼得蒂尔对创业者的一个劝告,在创业或者工作中也给我们自己留下的一个思考。

书中有梦

对于“从从零到一”一部分人理解的意思为从零到一是属于一个起步阶段。就是比喻创业者或者一些就业转行的工作者的一个起步阶段。在刚出社会进行工作的时候,还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操作水平。在你初始的这段时间内处于迷茫和痛苦之中,所以把这段路程看做是从零到一的过程。而一旦度过了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从一到一百的过程。

而书中所的从零到一是创新的一个过程,是从红海中转为蓝海的一个过程,或者企业本身就处于蓝海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独辟蹊径,走少有人走的路。而现在的创新又有很多种,比如说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百度,而一部分领导者认为领导者关注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管理者或是员工是一个业务的创新,中下层的创新一般企业是不太能够看得见的。

而且到底该如何走一个创新的路,是每一个创业者和每一个就业者需要思考的一个具体问题。在社会商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的一个社会中。发展走创新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创新也面临着成本的问题,而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必要的,谁也无法判断和预知未来,只是在自己已知的条件下去揣摩未来,倘若一直处在那种模仿,抄袭和复制的阶段。那就是始终处于市场的完全竞争中。当然在一个完全的竞争中,企业如果拥有大量的资源,也是能够突围的,但是就大部分来说这并没有可取之处,而企业或者是我们一旦跨过了这个门槛。进入了蓝海市场,你就将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虽然不明白未来的走向在哪里,但是在一个特定的阶段里。你是处于高速发展的。

这可能要求我们《拆掉思维里的墙》,剔除掉头脑里最舒服的片段。也多去看某一件事和多去听某一个观点。在这个听和看的同时,要带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懂得其中需要批评和不足的,也要包容错误和偏离轨道的。刚开始创业时,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一个特定的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价值,而是在一个某个偶然的情况下来实现的一个短期效益,从而达到长期效益的收益。在偶然中或者是在一个你的计划中,就出现了某一个你未能预料到的偶然事物,然后在一步一步的走上目的地的时候,发现这个事物已经有了很重要的作用,你会发现这个东西带来的价值使你长期受益。但是这种偶然具体怎么来的,没人能解释清楚,唯一知道的是,偶然总是出现在想法里,落实在了行动中。

很多的头衔

而对于从零到一,或者是蓝海市场,创新这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在创业之初,我们应该是考虑一个这样的问题。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公司没有成立?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可能关系到未来行业的走向和公司是做什么的这样一个定位。曾经听一个人说过,当某一个地方开始排起长队时,或者出现麻烦事,就意味着有一个行业已经要开始兴起了。奶茶的创始人因为看到人们在买奶茶的过程中会排成很长的长队,这在生活中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如何解决排队的问题就成了用户的需求,于是速溶包装的奶茶就诞生了。又比如说最近比较火的共享单车项目定位于最后1km。他们一定会思考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有价值的公司没有成立,当他们开始在创业的时候,一定是想过共享单车这个项目会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回答就是便利的出行方式是从未有过的,最后一公里也不局限于步行了。

如果你不能打败对手,那就和对手联合。我并不知道共享单车是靠什么模式来盈利,但是就目前分析来看,最终情况一定是达到一个资源整合的状态,因为再融资之后烧钱,最后一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一场烧钱大战的背后,投资人持续烧钱也是会很头疼的。就像腾讯跟京东一样,都有自己擅长不擅长的东西,整合资源大家都有利可图是最好的,京东和拍拍网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两个公司开始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可以视为完全竞争,而在一个长期的竞争过程中,两个公司可能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过程的竞争中可能会形成恶意竞争。这就像淘宝一样,许多小买家进行恶意的竞争,而手中又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最后血本无归。然后抽逃资金跑路。

千万不要把短期增长看成重中之重。因为每一个企业在发展中,谁都无法预料未来的发展和经营状况。而如果对短期的大数据或者数据看得过于重要,容易形成膨胀心理而导致错误的预判。当然,这没人能知道到未来会出现什么,所有的判断一定会对未来决策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过于依赖这个短期数据而造成的一些问题一定是很严重的。可能在开始之初数据呈爆发性增长以及数据增长缓慢。在这个有限的分析中可以找到具体是什么原因,或者找到某个方面的突破点来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合理的查漏补缺,而长期依赖于某个方式固步自封是不可取的,短期数据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一个点的变动就会牵连全局,而在未来的一个决策中,短期的数据是反映不了的。

书中的原话,要想赢,首先的工作就是要研究残局。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在其他竞争者还在起步的阶段,你可能占据着大量的优势。但是一旦其他企业人迅速成长起来,你们就会形成一个完全竞争的状态,甚至最后取代你而继续发展,这对于你没有任何好处。他可能在产品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并不优于你,只是因为其中一个闪光点而迅速脱颖而出而迅速占领市场,而弄死了你。这就像某某某说的一样,快鱼吃慢鱼,我怕一停下来就被这个市场绞杀掉。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不断努力,然后快速的往前走,怕一停下来就被这个市场迅速绞杀掉。

如果你有一条有效的销售渠道,你就能成功。如果你尝试了各种销售渠道却没有一个有效,那你就等着关门吧,现在每个行业都缺销售渠道。包括金融行业更缺销售渠道,因为销售渠道在每个行业中是无可避免的,所有的产品最终目的都是成交,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记忆中的人

最后应该幽默的励志一下!

对于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对于一部分名人的成功对他们的分析,只是对我们的一个参考,而不能对他们的模式照搬照抄,根据对他们的分析,觉得必须具有他们身上的某一特质才能成功,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社会上也没有你都相通的人,而很多具有相同的关键词的人也没有成功。更说明成功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比如说机会,学识,努力和才能等等,这并不代表了全部,而我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我渴望成功。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能成功,这算是成功学上一个鼓励自己吧。而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成功。这是一种坚信也是一种信仰,虽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希望能直面。

成功和理想也应该更好的区分,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概率,而理想的实现失败的概率也是在百分之八九十之间,所以成功是容易的,实现理想是很困难的,概率是臆想出来的,勿怪!

对此也应该劝解一部分人应该合理作出决策,不应该做一些什么事?作者对此也有以下几点,希望能够记住。

你渴望成功但是根本问题在于市场具有随机性。你无法明确的或实质地了解任何事情,而且多样化变得极其重要。

许多时候我们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到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型和运作的过程。所以这就是我们缺乏经验,要寻找经验,然后创业的一个必要原因。因为我们没有渠道没有销售,没有链条等等一切和个对于各方面的不了解,造成了我们经验的欠缺。于是在人潮中做最低等的工作,然后慢慢积累经验。争取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中,前几个阶段的失败,能为最后面的成功奠定下基础。这是信息的不对等所造成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差赚钱或是智商税。

在创业的阶段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在共同创业,或者共同进行商业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创始人或者合伙人有一定基础的了解,一些很牛逼的人在创业的同时都是和创业的伙伴是多年的同学,甚至好友!如果你对某一个人不了解,而盲目的去创业,就可能陷入创业陷阱和圈套,甚至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矛盾不和,以及激烈的争吵,争执的情况导致最终破产以及最终分道扬镳的一个问题。

阻碍进步的不是企业的贪婪与非营利组织的善良之间的差异。而是做一样的事,企业往往互相效仿,非营利组织优先推动的事情也都相同。就目前市场分析,产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这就说明在一个红海市场里相互竞争的公司太多,而在大量的公司的一个营销推动下,一些公司倒闭,一部分公司的兴起,效仿成了大部分公司的梦靥。

最后再思考下,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不断学习,围绕着主题进行学习,不管你在哪一个行业或者在哪一个地方工作,我觉得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这一个阶段来看,学习是必须的。

另一个就是我们创新过程中或者在学习以及在工作的生活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思考致富》,但是这个好像是一个成功学的书,对我们的一个实质性的进步,还是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道路,还有一本书就叫做《拆掉思维里的墙》,大概也是这样一个本成功学的书,都是关于思考的事,打破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也只有思考,才能知道你想要什么,你觉得哪个地方合适,什么创业项目合适,才能够更有利于你的职业发展以及未来人生成长。

一孔之见,有看法评论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