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促使足阳明胃脉搏动的——读《黄帝内经》灵枢 动输第六十二
什么原因促使足阳明胃脉搏动的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黄帝说:在人体十二经脉之中,为什么只有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三条经脉看起来搏动不止呢?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岐伯说:这就是胃气与脉搏跳动的关系。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其中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气,上行注入于肺,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而循行于十二经脉,肺气的运行,是随着人的呼吸而往来的,故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亦跳动两次,呼吸不停,脉搏跳动也不停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黄帝说:脉气通过寸口,当脉来时其气较甚,脉去时,其气较衰,其盛衰的原理是怎样的?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岐伯回答说:脉气从内脏输注外至经脉时,像离弦的箭一样迅速,如水冲决堤岸一样迅猛,所以,开始时脉气是强盛的,当脉气上达鱼际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但其衰散之力犹如逆流而上行,这种运行的脉气当然就比较微弱。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黄帝说:是什么原因促使足阳明胃脉搏动的?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岐伯说:胃气上注于肺,其上冲于头的慓悍之气,循咽喉而上行孔窍,循眼系,入络脑,从脑出于部,向下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又沿着颊车,合于足阳明本经,再向下行于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走而又合于阳明的过程。
“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手太阴寸口脉与足阳明人迎脉的经气相互贯通,所以它们的搏动是一致的。阳病时阳脉宜大,如阳病而阳脉反小者为逆症;阴病时阴脉宜小,如阴病而阴脉大者则为逆症。所以寸口和人迎脉应协调,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如牵引绳索般均匀,如果上下之脉若引绳不匀而一方偏盛,就是病态。
(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今天学习了什么原因促使足阳明胃脉搏动的。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