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 王阳明心学真正传习》
《做人 王阳明心学真正传习》,这本书由文化学者费勇所著,他的主要作品有《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长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等。
序 人生只做一件事
王阳明有一个概念,叫主一。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甚至可以说明白了这个主一,一心去主一,这一辈子,不论你遇到什么,你都能见到美好,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只要你能够做到主一,并且也把主一这件事做好了,就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主一和专注的区别。专注指的是做某一件事情的态度。而主一,是指整个人生的方向和根本。
王阳明认为,做官是把自己放在了既定的体制内,一辈子按照这个体制的要求,一步步去做,是往外寻。而做圣贤,是把自己放在宇宙这个大背景里,按照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去一步一步努力是向内的追寻。做圣贤这个理念,恢复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做人。
这里作者提到一个甲方和乙方的概念,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是自己的甲方,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资源和产品,不需要求取,自己就有能量,能够吸引其他的资源。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把自己活成了乙方,不断地打听对方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按照对方的需求去改变自己。跟着别人跑了一辈子,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
王阳明把这种乙方的活法,叫做逐物,而甲方的活法,叫做主一。
富兰克林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了几个原则。
正义—不得损人利己。
节俭——不得浪费任何花费,要么利人,要么利己。
秩序——生活物品要摆放有序,工作时间要安排合理。
决心——要做的事,一定下决心去做决定,做的事一定要完成。
沉默——避免无聊闲谈,言谈需对人有益。
真诚——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问题,要公正,开口要言之有物。
中庸——避免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
平静——不为俗世所扰,包括常见的琐事或者不可避免的事故。
贞洁——若非为健康或繁育后代,绝不纵欲,保持健康,神采奕奕,不损害他人或自己的声誉或安宁。
谦逊——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
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更重要。在是否幸福这件事情上,个人的人格气质,心态,信仰比汽车,房子,珠宝等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的个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去追逐物质和名誉,但我们更需要追求的是独立而健康的个性。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能够应对变化的,并不是稳定的单位职业或是财产。只有德行,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自身的素质。
所以如果我们把为了做人这个根本,那么一生就很简单,却又很丰富,根脉清晰,枝繁叶茂。
第一章 种子法则
第一小节,12岁时,少年王阳明确立了成圣的志向。
王阳明的这个志向,让他和同时代的人拉开了距离。他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
第二小节,我们应该首先抓住大的核桃。
这是一个例子,比如要把核桃,盐,芝麻等一些东西放到一个碗里。往里面放的顺序不同,能放进去的数量就不同。比如一开始把芝麻和糖放进去,核桃就放不进去了。但如果一开始放的是核桃,这里面还可以放盐和芝麻。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首先选取了错误的东西和一些小的方面的事情,那么大的格局就放不进去。
就像一棵树,如果每天都在不断的生长,那么就越来越能经受风雨,越来越强壮。如果没有找到根源,只是向外求,就会消耗自己的能量,随着年龄增长,就会很快衰老。
第三小节,学习要有一个本源。
王阳明在这里又用船的舵作为比喻。做学问必须有个根本的宗旨,下功夫才有着落。即使做不到从不间断,也可以向船有一个舵,一提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总之有了种子,有了本源,就有了一个根本的宗旨。
第四小节,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这就是励志了。就像道家所讲的“结圣胎”。所谓立志向,就是决心回到人本来的样子。
做事的背后是做人。做人的背后是天道。通俗的说法是自然法则,是宇宙能量。立志向,就是把人和天道连接了起来。
第五小节,我想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王阳明17岁,去江西成亲,迎娶诸养和的女儿。途中,拜厄理学大师娄谅,娄谅告诉王阳明:成圣之路是内圣,而外王首先要内圣,怎么要内圣呢?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
王阳明经过一番思索,最终选择的社会角色是官员。王阳明,人生遇到的第一个矛盾,是科举考试与成圣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王阳明的抉择是令人佩服的。他认为,做官已成为圣贤并不矛盾,而核心的问题在于,如果考试没有考中,是否为之而动心?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第六小节,在做官讲学中做人,在做人中成圣。
王阳明的第一份官职是工部观政员,就是在工部做实习生。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去做监工。建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王越在守卫边关上有卓越的贡献,被朝廷封为威宁伯。王阳明,借助这个机会,演练了一套兵法。把五人分为一组,十人分为一个队,很快就完成的项目。他还顺便考察了边境的状况,回到北京后,就写了一篇《陈言边务疏》,呈给了皇帝。
一开始,他的工作也颇为疲惫,1502年,王阳明在淮北忙完公事后,顺便游山玩水,到九华山,拜访了一位高人。那个高人对他说,我看你一脸官相,还做什么神仙呢?
1505年,王阳明被调到兵部任职,负责选拔武官的考试。1505年,王阳明开始了讲学,讲身心修炼之学。
从此以后,王阳明一生都在培植良知这颗种子,而在世间的社会角色,一直是尽职的官员和不懈的教师。做官和讲学,是他成圣的直接途径。
第七小节,人犹如一滴水,要回到存在的大海
如果只有意义没有目标,那么你的人生不过是在空想里原地徘徊。如果你只有目标而没有意义,那么你的人生不过是在博弈的道路上争斗奔跑。如果你只有异议目标而没有行动,那么你的人生不过是在意愿与现实的纠结里歪歪扭扭的爬行。如果你有异议目标,但没有合适的切入点,那么你的人生很可能会在整体的结构上混乱无比。
总而言之,只有一亿目标行动接入点,这四者完全的融合,这一世的生命才能落到实处,完成独有的使命。
第八小节,理解利益比记忆更重要
人力所以比机器更有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的理解力。
第九小节,我们游山玩水的时候也在学习
学习圣贤之道,就好像我们治家。像房子呀,衣服呀,食物呀,家具呀,都应该自己来置办。等到请客的时候就拿出来招呼客人,等到客人走了,这些东西还是自己的。而现在有很多人,自己不置办到需要的时候就到处去借,如果请客,一时间倒也什么都具备,但是客人一旦走了,又什么都没有了。
第十小节,你的种子与年龄无关,一直都在
作者提到了一个中年危机的问题,很多人遇到危机,只能苦苦的撑着,很累很疲惫,但是却停不下来。
想要转变却又无法排除社会习惯,虚荣心的阻碍,所以还只能苦苦的撑着,到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第11小节,做任何事,首先找到关键点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举了一些找工作的例子。许多人都找时下好找工作的事情来做,但是现在的时代变化很快,过了几年,这个行业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人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坚持去做。还有像婚姻,如果自己没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在这些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能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去解决,这样就能保持婚姻的稳定度。
第二章,凡事要在心上下功夫
君子住在了那里,怎么还会简陋呢?
王阳明刚到贵州龙场,住在丛集之中,非常不舒适。迁到东封住在石头里,里头却又阴暗潮湿。农场的人们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喜欢我,不轻视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房子给我居住,我种上竹子,又栽上芍药,懂花会亲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图画讲学,诵书游乐之器材大略具备。来郊游的文人学士,逐渐增多。
华夏兴盛,那些典章里说,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夷地却没有,因此称之为简陋落后,固然可以,然而,后来,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刮敲诈的办法用尽,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毫无浑厚质朴。而夷地之人,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木。
王阳明的这种做法,是合乎于道的,所以就能得到当地之人的支持,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儿
明朝一直存在着宦官和文官的权斗,宦官接近皇帝把控的皇帝担忧,尝尝不学无术,贪赃枉法,造成小人当道官场腐败的趋势。到明武宗的时候,这种情况特别严重。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小太监,也是从小的玩伴。明武宗不喜欢文官,不喜欢有什么规矩束缚自己,喜欢刘瑾无拘无束的游玩,文官集团希望皇帝能够按规矩做皇帝,治理国家和太监集团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于是,反抗强烈的文官被关进了监狱,王阳明给明武宗写了一封信,为文官说情,结果被抓进监狱。如果是其他人,往往会觉得愤恨不平,埋怨,但是王阳明并没有那么作,也没有后悔。
到了农场,他一直在追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假如圣人也像我一样被流放到农场,会怎么做呢?
他想起孔子,在简陋的地方,如果是君子去了,就不会简陋。这是儒家圣人的信念,人格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