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看希阿荣博堪布的书,总能获得一种心灵的梳理和释放,总能从中有所收获和顿悟,总能从人生的不同角度看待安放灵魂的方式。几年前看过其第一本书《次第花开》,那本书是我对于佛教最初步的启蒙。几年过去,看过更多的关于佛教的书籍,再看《透过佛法看世界》时,便可以更系统的理解希阿荣博堪布堪布想表达的世界,以及透过文字理解到自己想理解的更深层的体悟。
书中讲“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2020年关于社会和精神我有过这样的思考:“社会的本质是获取资源,满足欲望,实现自由。精神的本质是寻求慰藉,安放灵魂,获得解脱。”人一生的四个高境界:强健的体魄,平静的内心,清澈的大脑,开放的心态。其中内心的安顿是一切之本,这也是佛教的必修课。
佛教的思维初始点是缘起理论,万物因缘聚会,互即互入,世界上的一切都会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组合下发生前后的因果联系。理解佛教的缘起理论,才能学会系统性的看待问题,而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才能形成较大的格局,所谓的格局就是系统性的看待问题,从整体看待利益得失,而非从局部断定取舍。书中有两句话比较能体现缘起理论,一个是《阿含经》中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次灭故彼灭。”一个是《楞严经》中所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明灭。”
书中寂天菩萨的一句话对人真是醍醐灌顶:“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收荆棘砂砾之苦。”人的一生不仅仅要给我们的肉体穿上鞋子,免收砂砾之苦,也要为我们的精神穿上“鞋子”,抵御精神之苦。
禅宗说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皆是禅。心若禅定,一切禅定。
关于沙门。《佛说四十二章经》里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出家人,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闻思很重要,修行也很重要。
关于轮回。佛陀在《圆觉经》中解释:“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无有,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三界六道,三界指色界、无色界、欲界,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人生如河流,是一场前后的迁流。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不是完全一样的,细胞在新陈代谢,分分秒秒间,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都在变,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身体从昨天过到了今天。就心而言,觉知、感受、认知、思想等并非自成一体,而是一个个念头的前后迁流。前前后后的因果相续,就像一条河,下游的水由上游而来,早已不是同样的水,却也不是别样的河。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告诉迦叶:“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所起。心如闪电,刹那不住。”色、受、想、行、识皆是刹那不住、生即是灭,如同流水和灯焰一般,看似持续不间断,实际上每一刹那都不同。当你看见雄鹰飞过长空,其实并没有一只鹰从东边的天空飞到西边,有的只是无数刹那的“鹰”的现象,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出现在不同的位置点上。
关于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让我们学习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习惯。忍辱,放弃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惰性;禅定,放弃散乱、攀缘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实有的粗大、细微的各种执着。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为戒,正念、正定为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为慧。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所谓修行,就是建立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去串习。正思维是思考辨析正见,正念是守住当下,活在当下。
十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心、远离害心、远离邪见。
以下摘录书中经典:
比物质生活更高一层的是情感和思想世界,比情感和思想又高一层的是精神世界。
佛法甚深微妙,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这样的时空观、缘起观,一粒尘沙中有无量世界,一念超越三大阿僧袛劫,确实超乎寻常。
“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憾。”—米拉日巴尊者
有人在此世界明心见性后,往生极乐净土;也有人往生净土后明心见性。
空性不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
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