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说是怎样练成的——记最近参加的新书分享会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用加班的周末,参加了青年小说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宫敏捷老师在百姓书房带来的《过江草》新书分享会。
这是一本书写作家故乡所在之地,贵州之巅,乌江源头,一条叫二塘的河流两岸人们生活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奇奇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以及与之相关的更多人的命运起伏。过江草作为云贵一带普遍生长的平凡野草,它见证了这群人的悲喜和岁月更迭,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则与它的顽强与坚韧相互辉映。
我参加过读书会、写作培训班、读书日活动……却是第一次参加新书分享会,不得不说是一次很新奇的体验。
在作者的深情讲述中,我看到了一本小说,是如何从一个书写的念头,到羽翼丰满,再到读者手中的全过程。作者是如何确定它的主题、搜集各方的素材的。在构思、书写的过程中,哪些人物有真实的原型,为什么选择这些人;哪些只是纯粹的虚构,为什么虚构这些人?他是如何将自己怀念的亲人、朋友融入到了小说当中,让他们在文字中化为永恒,又是如何虚构出心中理想的人物,弥补自己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缺憾。里面的童谣出自哪里?在故事的叙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某些段落语句为何要这般书写,背后深藏那些寓意……
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认识了这个神奇而又魔幻的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常言道穷山恶水出刁民,这里资源贫乏,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人们更具攻击性和锱铢必较;但是连绵的高山草木又给了他们别样的阔达和善意。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矛盾,荒诞又纯粹,凶狠又善良,让人又恨又爱。
然而不管外界的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过江草一样,坚韧的扎根在这片大地,哪怕风吹雨打,依旧顽强生存。
小的时候为了远离故乡,不停地读书,相信书能把自己带得更远;年长以后又不断地思忆故土,一次次向它走进。作者的心路历程,相信能引起很多外乡人的共鸣。
故土难离,哪怕在外闯荡多年,回到故乡被“笑问客从何处来”,哪怕它没能变成心中期待般的美好,依旧还是难以割舍的吧?以至于提起手中的笔,关于故乡的文字就自然而然地倾泻而出,就像很早以前已经篆刻在了灵魂深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