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每天写1000字知啦专栏

价格歧视的新生:不知不觉中的个体定位

2017-01-23  本文已影响877人  胖艺

        今年在某宝的年货节上,笔者花了369元(1月2号下定金,1月8号支付尾款)购买了某农联合的海鲜礼盒A。5号收到某农联合海鲜做活动的短信,某海鲜礼盒B与礼盒A内容基本一致,售价365,又购买了两盒B。18号左右,在确认收货AB时,发现某农联合又做活动(但笔者没有收到活动短信),发现某款海鲜礼盒C与海鲜礼盒B完全一致,售价298。笔者就怀疑自己受到了价格歧视。

        那么,什么是价格歧视呢?

        通俗地讲,商家通过价格定位策略,使你在购物时付出了更高的价格,而原本你有可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相同的服务或商品。

        那有哪些常见的价格定位策略呢?

        第一种,“个体定位”策略:将每位客户作为独立的个体,根据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收费。比如常见的房地产销售,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顾客沟通支付意愿。

        第二种,“群体定位”策略:向不同群体的成员提供不同的价格。比如,旅游景区对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提供不同的门票价格。

         第三种,“自我暴露”策略:通过提供差异服务,让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支付高价,让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支付低价,而差异服务的成本对商家而言基本相同。例如,飞机经济仓的座位总是拥挤的,很多人腿都伸不开;而商务仓却舒适许多。

        那么价格定位是坏的喽?

        有时好,例如理发店在闲时(早上的9-12点)对学生、老人提供低价的理发服务;有时坏,例如所谓“公益”产品,总是会让人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你却无法确定是否有公益效益。

        接下来,着重说的就是个体定位策略。

        重提一下个体定位策略:将每位客户作为独立的个体,根据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收费。这就要求企业要掌握顾客的大量信息,因而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它的利润往往也是巨大的。

        提到“大量信息”,敏感的你一定想到,如今人们在网上的消费行为,不就是大量信息吗?打开某宝,某东或者其他某某,都会有类似猜你喜欢之类的推荐。过去,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来定位客户;现在这些互联网平台已经通过收集你在网上的消费数据,来为你推荐。在我们享受推荐的便利的同时,是否警惕过推荐物品的价格,是否有可能在提供同品类的商家中,这些平台已经为你选择了符合你消费特征,特别是价格的产品,来促使交易的达成,取得利润呢?[1]

        这只是推荐场景,据《卧底经济学家》一书的案例,亚某逊曾依据不同顾客的消费习惯,对不同的人,同一产品展示出不同的价格,后被顾客发现,遭控诉后才取消了这一做法。

        个体定位,这个最容易引起顾客不满的定价策略,在如今的大数据,小数据和算法[2]等新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已悄无声息的融入到我们的购买行为中。价格歧视也因此获得了新生。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遭到了价格歧视呢?

        说实话,目前笔者还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方式进行判断(如果你知道的话,欢迎告知共同学习)。即使在传统社会里,商家通过不同的商品摆放方式、对商品进行随机大减价等打乱价格的方式、在没有明显成本的前提下,提供差别服务等手段,都会减低顾客的价格敏感度。而如果非得就价格进行选择,那么有一个策略,不那么完美,却不至于你会付出高价:买最低价的同类商品。在商品丰富的现代,替代性商品一定有很多。你只需要瞄准最低价的就可以了。

        当然,我们也需要问自己,如果推荐给的商品在质量、价格都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呢?这么说,相信一定会有部分同学就接受这种看法。

        换一个说法,如果同一商品,你比别人多花了30%的钱,只是因为商家知道你平时消费比别人更愿意支付高的价格,你又是否会接受呢?


[1]关于消费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参考微信号i199it的文章《基于消费行为特征的在线用户价值度量方法实践研究 》

[2]:关于警惕算法问题,可以参考微信号涂子沛频道文章《互联网更需要审查的,不是内容,而是算法 》

欢迎拍砖,共同学习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