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九)赌徒心理

2018-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周末2016

1

但凡博弈,都会有“赌”的成分,象棋自然也不例外。

下棋的结果无外乎有三种:胜、负、和。只要能分胜负,就可构成赌局,从这个方面说,“中国象棋”是个天生的赌博游戏,且中国象棋作为一个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游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2

最明显的“赌棋”,江湖上称之为“下彩”,即对弈双方以钱为赌注,胜者赢,负者输,赌注可大可小,少则5块,10块,多则几百上千,各凭本事吃饭。但这种“下彩”一般不会太大,鲜少有人为此倾家荡产的,也很少听闻有人因此发了大财,因为几局过后多半就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不会再继续下,一直输或者一直赢的情况比较少出现。

倒是有人专门以此为营生的。象棋一代宗师杨官磷,江湖人称“鬼手”,年少家贫,解放前曾以此为生。据说他当时下“彩棋”的时候极为小心谨慎,因为如果下输了,可能晚上的饭就没有了,也因此,练就了一身好棋艺。

到了现在,也还有些江湖艺人,走南闯北,专下“彩棋”,以此养家糊口。

3

更为广泛的“赌棋”,就是一般意义的下棋。

下彩的赌注是金钱,而一般下棋的赌注可能是面子、自尊、虚荣心……,或者更直接的说,就是输赢本身。

很多时候,人们在股票里投资,他们刚开始也许是想多挣些钱,但炒股炒着炒着,就容易把目标变成了想“赢”,人们享受赚钱那一刻的快感,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人们已经不是考虑整体上是否赚钱,而是想要“赢的感觉”。下棋也是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仅是为了娱乐,消磨时间。下着下着就争起了输赢,赢了兴高采烈,输了郁闷沮丧,而忘了刚开始下棋的初衷。这么说起来,下棋的赌注里面还有些额外的情绪成本。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赌”。说起这个字,总是和运气相关的,比如赌桌上的赌大小,去除庄家作弊的因素,赌局的结果是随机的。而下棋则不然,除了少部分的运气成分(临场发挥),大部分还是得靠手艺,平时是否有足够的积累,当然,它还和一个人的智力相关。如果赢了高手,还会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在自我评价中多了一些正面的肯定;如果输了,就会有点沮丧,在自我评价里关联了一些负面的自我评价。

4

赢了棋,大脑神经中枢获得了奖励,对弈者因此感受到下棋带来的愉悦感,于是反复重复“下棋”这种行为。输了棋,因为受了挫败,总希望能“扳回一局”,于是越输越下,越下输得越多,也会反复重复“下棋”这种行为。

这是典型的赌徒心理。赢了还想继续赢下去,输了还想再把输掉的赢回来,而无视当时的客观条件,比如双方实力,临场状态等。这时候的弈者,已经不是理智的思考者,而彻底成了杀红眼的赌徒。

赌徒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被称为赌徒谬论,其特点在于始终相信自己的预期目标会到来,就像在押轮盘赌时,每局出现红或黑的概率都是50%,可是赌徒却认为,假如他押红,黑色若连续出现几次,下回红色出现的机会比例就会增加,如果这次还不是,那么下次更加肯定。但每次押注,从数理上来说都是独立事件,换句话说,实际上每次的机会永远都是50%。

有类似赌徒心理的人们,容易陷入“越赌越输越输越赌”的负循环。以下棋来说,输棋影响心态,心态不稳,则影响临场发挥,临场发挥不好,就会导致结果的失败,从而陷入到一个糟糕的循环里。理智的选择是,这次下得不好,就及时止损,改天再来。

5

赢棋也如此。

弈是小道,因为输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而荒废了工作和学习,这就相当于丢了芝麻捡了西瓜,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