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管理

质量回溯常见问题(三)

2018-04-27  本文已影响6人  卡咔卡

7、举例,有时候一个现象背后隐藏多个问题,如某个操作反应比较慢,背后隐藏着SQL使用不合理、并发死锁问题、接口调用问题等等,在写回溯时,把这些问题放在一个回溯报告中。结果搞得异常复杂,问题分析不清。

        分析:这种情况显然低估了质量回溯的复杂性,一个问题要从需求到交付全部分析清楚,要把相关的关键材料列举清楚,是很复杂的。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单独分析清楚一个问题都很难,何况这么多问题纠结在一起呢。因此,回溯不要针对一个现象,而且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

      8、举例:一个问题由于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导致某些场景考虑不到,这时,往往会导致需求评审以后的所有控制环节都失效、引入环节也很难弥补前面已经引入的问题。但是,在做质量回溯审核时,往往会get不到这里面的这个关键逻辑,反复的去纠结设计、实现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导致回溯报告成了一个面面俱到的反思文档。

      分析:根因分析要找的是问题的根源因素,而不是所有原因,更不是所有原因都要进行改进。根因的确定还要看是否可改进及改进效果等。所以,回溯时应该紧紧围绕根因,抓住重点,不要过分铺开。

9、举例:某个问题影响比较大,问题比较低级,回溯发现主要是相关责任人意识淡泊、疏忽导致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惩罚,也建立了一些可以杜绝类似问题发生的制度、规范。但评审人员依然认为达不到要求,具体为什么,也说不清楚。

      分析:首先,很大一部分问题是意识不够导致的,但一次问题的处罚对意识的建立起到的作用很小,的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意识问题。意识的建立很多要从文化方面着手,建立持续的,真正落地的、明确的奖惩措施。但另一方面,质量工作者也需要注意客观看待回溯过程,在判断回溯是否达到目的是尽可能不受问题严重程度的影响,不带入主观情绪。问题严重程度只是惩罚的主要参考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