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牌教练”那里偷师来的秘籍,帮孩子爱上学习
我的朋友最近很开心,因为她家的小胖墩儿子突然爱上了篮球课。
我十分好奇,小朋友突然转性啦?
但我发现似乎并没有,小伙子还是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但自从换了篮球教练,他每次上篮球课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我想秘密一定在这位教练身上,所以我跟着去围观了几节篮球课,想看看能不能偷个师。
果然没让我失望,这位“金牌教练”大约也学过儿童教育吧,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小秘诀用了不少,把孩子的心理拿捏得十分到位。
下面就是我从这位教练处偷师来的小秘籍,不仅可以用于帮孩子增加对兴趣班的热情,用在孩子的功课上也一样有效哦。
一、夸,使劲夸
这是这位“金牌教练”很显著的一个特点。
这里的夸不是空泛的表扬,不是说“你干得不错”,或者“你今天表现很好”。
而是真正有理有据,落到实处的鼓励和认可。
比如:
孩子进行了一个腾跃,教练会及时说“很好,有没有感觉到姿势对了之后,跳跃轻松多了?你之前的动作练习效果已经出来了。”
孩子打板成功,教练会说“是这种感觉没错,你可以回味一下刚刚的角度和手法,你今天状态很好,我们继续保持。”
旁听完这一波鼓励大餐,我都感觉自己浑身鸡血直涌,恨不能也起身来上一个大灌篮。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每次小朋友上完课回来都感觉能量满满了。
这招在陪孩子做功课时也同样有效哦。
有技巧地夸孩子,可以让孩子更享受学习的过程,进而慢慢爱上学习这件事本身。
如何有效地夸孩子呢?
1)认真观察,实事求是
我们要夸孩子,却不能夸大其辞,更不能凭空捏造。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夸而夸,比如我们对着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说“哇,这套十以内的加减法你全都做对了呢”。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孩子的效果,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你眼里是连十以内加减法做对了都值得夸奖的水准,反而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我们得先认真观察,从孩子当前的实际出发,选择那些孩子经过了一些努力才达成的事实进行夸奖,而且我们给出的描述越详细越能让孩子体会到,这种行为是值得被肯定的。
那么,下次,类似的行为才更有可能出现。
比如陪孩子练字,从坐姿到握笔方法到字的美观程度,你总能找到那么一两个点,是孩子今天比昨天做得好的,这会儿比刚刚做得好的。
仔细给孩子描述一下你的观察所得,你的肯定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呀。
2)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结果常是不受我们控制的,而过程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如果我们每次夸奖孩子都过分强调结果,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可控感,反而可能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还是回到刚刚练字的例子。
字写得好是结果,我们在夸孩子某个字写得不错时,可以再补上一句。
“这个字写得真不错,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这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重点转移到了过程上。
同时,这个问题也包含了一个非常高阶的认知能力——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就是知道自己知道的能力。
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就是元认知,这才是下次、下下次都可以做到的最有力的保障。
“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简单的问题,不仅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肯定,也同时帮孩子锻炼了元认知能力。
二、不要在感觉不好的时候停下来
我几次蹲点下来,发现这位教练下课的时间并不十分固定,有时会晚几分钟,但一般都是在孩子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动作之后。
他会热情地肯定孩子,然后告诉他“刚刚感觉很棒吧,你回家之后可以回味一下这种感觉,多体会一下这个姿势,下次一定会感觉更好。好啦,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啦。”
人脑的记忆模式很有意思。
我们往往只能对一件事情开始时点、结束时点以及中间的高光时刻印象深刻,对其他部分都记忆模糊。
如果我们每次在结束一件事时,都感觉非常好,那我们回想这件事时,更容易记起的就是结束时的美好体验,所以下次我们就会更愿意尝试。反之亦然。
这位教练显然就深谙这个原理。
所以他每次宁愿多上几分钟的课,也要在结束时让孩子拥有一个高光时刻,孩子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结束今天的课程,才能在下一次上课时更愿意开始。
这个原理在我们陪伴孩子做作业时也很有用哦,我们可以巧妙地帮助孩子安排一下做作业的顺序,感觉就会大不一样。
回想一下我们孩子之前是怎么做作业的?
一般来说,出于畏难情绪,孩子总会下意识地把最难啃的骨头放在最后。
最后做的往往是孩子最不擅长的功课,每次都是能拖就拖,终于做完了也是带着烦恼带着挫败感结束。
更糟糕的是,我们陪着做作业的家长们,到了最后这门功课,耐心也已经基本耗尽,加上孩子的拖延和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免不了还得再加上一场亲子大战。
所以孩子每次想起做作业这件事,在他们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的挫败感和烦闷。
而我们家长每次想起陪孩子做作业这件事,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的无力感和抓狂。
如此一来,我们又如何能指望孩子喜欢做作业呢?
我们不妨帮助孩子安排一下做作业的顺序:
先来一个简单的孩子擅长的作业;
再来啃一块难啃的骨头;
最后安排孩子最喜欢的那门功课,让孩子好好体会一把心流高光时刻,让孩子在满足和喜悦中结束今日份的作业。
(再不爱做作业的孩子也会有相对喜欢的功课吧,实在不行就给孩子加一个喜欢的功课,比如阅读十页故事书,作为这次做作业的高光大结局。)
这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小变化,也许就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难度配比,平衡能力和意愿
围观了这位“金牌教练”的篮球课之后,我发现他的课程内容安排也很有趣。
其他教练往往把篮球课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学习新内容,后半段复习,或者前半段复习上一节课程的内容,后半段学习新内容。
如果课程的时间比较长,孩子就很可能会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因为挑战胜过水平,而感到紧张不安,在复习的时候又因为水平胜过挑战,而感到无聊厌倦。
可这位教练的安排却不一样,他把新的内容拆分成了好几个单元,在一堂课程中以阶梯状来安排新技能和复习,比如十分钟新内容,就紧跟着十分钟复习巩固,然后十分钟新内容。让孩子始终处在一种兴奋但不至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意愿。
我们在给孩子安排任务时,也可以应用这种方法,把挑战部分安排在1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既能让孩子有新鲜感,保持兴奋,又不至于让孩子因为挑战强度太大而过于紧张疲惫。
在这样的阶梯化的挑战下,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通过学习,他就可以实现从“有点难”到“我可以”的跨越,从而更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陪伴孩子学习,引导孩子爱上学习,到最后实现孩子自主学习,这条道路并不轻松,希望这些小诀窍可以帮助你。
不过方法有了,具体的应用还是离不开你对自家孩子的细致观察,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明白孩子当前所处的阶段,才能用最适合的方式去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