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读书

三爷与下棋

2023-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Hua度

郑重声明:此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现在距离三爷离世,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准确来说,我也不知道他于哪年去世。我脑海中与三爷有关的最后一抹画面,大概是在2001年的夏天,他骑着一辆二八大杠从邵寨街道赶集回家,正巧遇到我们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的祖父大名王志英,三爷与他同族同辈,听父亲说三爷曾经做过民办教师,以及社里的队长、会计,姓王名志轩。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我前面就说过邵寨塬上的规矩,家里的正房一般让给老人居住,即使分家之后。但三爷家里却正好相反,那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住了东边那排房屋的一间(邵寨人称之为“隔房”),紧挨着厨房(邵寨塬上厨房一般为两间,便于全家聚在一起吃饭);小儿子住在坐北朝南的正房,正房左边也隔出了一个套间,用于就寝。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三爷对伯伯和叔叔有多么疼爱了。

三爷呢,住在三间正房的左边,那是一间低矮的土木砖瓦结构的小房子。房屋窗户很小,窗棂是木制的,方格子组成了极为精致、美观的花纹。门也是木头做成的,是那种厚厚的门板,两扇门板重约好几十斤,看着就极为结实。

房子里面光线很暗,也很安静,这也是邵寨塬上老年人住所的常态——他们那个年代,流行厚门与小窗这种组合,导致室内暗淡、幽邃。窗帘很厚,花纹很是简朴,不是纯素色的就是鲜花(多为牡丹,寓意富贵)、花鸟、山水等图案。窗户底下就是炕,炕很高,所以在北方经常说“脱鞋上炕”。炕对面就是中堂了,一般挂着画,画左右两肋是一副对子。画的内容多是共和国的领袖肖像,或单人,或二人、四人,对联内容则是赞颂他们不朽的功绩,纪念他们伟大的友谊。

画底下是桌子,那时候八仙桌以及配套使用的太师椅就已经极为罕见了。桌面上放置了石英钟、收音机(那个年代必备,主要用来听新闻、评书、秦腔)、茶叶罐、暖水瓶、水杯等日常用品。

三爷的小房子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样事物——火盆。火盆是什么呢,功能上类似于西方家庭当中常见的壁橱。火盆其实是一个废弃不用的脸盆,只不过内部用泥堆砌成花朵的形状。在北方生活过的朋友都有经验:煤炭或者柴火,与铁器中间如果没有任何媒介,直接接触,那么导致的后果就是可燃物燃烧的效果大打折扣,造成浪费。为什么用泥呢?一则农村常见,便于取材,二则效果良好,毕竟煤炭埋于地底,植物长于地面,都与泥土交好。至于“堆砌成花朵的形状”,则是为了便于通风,更加利于燃烧。

三爷用火盆做什么呢?答案是熬茶。《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如此写道——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农村人喝的茶不是泡的,如工夫茶,而是煮的,原因呢,主要是干庄稼活需要付出大把子力气,煮茶时熬浓了既能解渴,又能解乏,还够劲儿,用陕西话来形容,就是“聊咋咧”。

1999年,我只有9岁。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着一身风雪,走进了三爷家的柴门。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小时候雪量总是很大,而且一下就是好几天,落在地面上,齐小腿那么深。如今邵寨塬上落雪时节大大推迟,而且雪花少见,多是雪粒,洋洋洒洒就算走个过场——老天爷随意糊弄老百姓。厚度达到两三公分,就算老天爷赏脸——得天独厚了。

我走进治平伯伯的那间隔房,婶子也在,堂哥燚燚和他妹妹丹丹也在。

令人惊奇的是,三爷也在,一家人围着火炉,共聚天伦,乐呵呵地说着话。

外面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言笑晏晏。

“干脆我教你们俩下棋吧。”三爷突然开口说,指着我和燚燚。

我们两个当然没有异议,笑着点头,表示顺从与认可。

三爷从桌子底下取出一个木制的盒子,盖子可以抽开,里面装了16颗圆圆的棋子,直径大概在3-4公分,厚度约为1公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中国象棋总共是32颗棋子,因为底下还有一层。有的棋子上面刻有汉字,就是正面了,反面啥也没有,光秃秃的;有的字是红色的,有的字是绿色的;有的字相同,如車(读作ju,一声)、馬,有的字不同,如绿方的炮、象、士、將、卒,对应红方的砲、相、仕、帥、兵。

紧接着,三爷开始传授我们象棋中的至高奥义,也就是所谓绝学了。

“你们记着,車走端,馬走偏,卒娃过河炮(砲)翻山,打得老爷没处钻!”

車走端,意思是車走直线,线路上不能有己方或者敌方的棋子。

馬走偏,馬走得其实是个“日 ”字,不管这个“日 ”字是立着的还是躺着的。棋盘上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矩形,矩形里画一条对角线,从对角线的这头走到那头就行。三爷可能年纪大了,记性也不怎么好,竟然忘了教我辨认什么是“别腿馬”,以至于后来我跟人对弈的时候闹了大笑话。

胡适之先生做了抗战时期的驻美大使,曾经写了一首小诗——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什么叫“卒娃过河”,什么是“过河卒子”,其实就是象棋中的“卒”或者“兵”一旦过了“楚河汉界”,到达地方阵地,就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可左右逢源,不可往后方缩。

炮(砲)翻山,炮(砲)只能“隔山打牛”,中间必须隔着一颗棋子才能发生效用,不管中间隔的这颗棋子是己方的还是敌方的。

“老爷”,邵寨人对“將”或“帥”的称谓。象棋中有一条规矩,“王不见王”,也就是棋盘上“將”与“帥”不能遥遥相望,中间必须隔着任何一方的棋子才行。

另外,相(象)、仕(士)、帥(將)各有自己的走法。相(象)有相(象)路,只能在己方这七个点上移动,一次走一大步,也就是四个小正方形凑成的大正方形的对角线上的两个顶点,七个点连起来是两个顶点相接的大正方形;同样,仕(士)也有仕(士)路,只能在己方的五个点上移动,一次走一小步,也就是一个小正方形对角线的两个顶点,而且这五个点连起来是个交叉的十字;帥(將)就更简单了,一次也只能走一小步,而且只能在这个“交叉十字”的区域内或者边缘活动。

相(象)、仕(士)、帥(將)和其他棋子有所不同,永远只能在己方棋盘内移动,也就是不能越过楚河汉界。

下棋的规则是两人参加,每人只能走上一步,轮流挪动棋盘上己方的棋子。干掉敌方的棋子,叫做“吃”,会导致敌方棋子直接出局,所能调动的“人手”越来越少。

三爷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棋怕十六吃”,最后一个被吃掉的肯定是老爷了。

象棋棋盘上的棋子呈现对称状态,这叫“敌我对称”——敌我双方棋子数量相等,功能相同,只是部分棋子写法不同罢了。

单就一方而论,也呈现出对称状态,最底下一层由外向内分别是車、馬、相(象)、仕(士),中间是帥(將);第三层有两个砲(炮),左右各一,放置在两个固定的炮台上;第四层有五个兵(卒),间隔一个空位,分布在炮台的左右两肩,最中间的兵和对面的卒隔着己方的“河沿”遥遥相望,从上往下数,第三个顺位就是各家的老爷。

“你看,这叫‘当头炮’!”三爷将绿方的炮挪移到最中间那个卒的下面,看着我俩说道。

“当头炮,马来跳!”三爷开始传授“真经”。“敌人走了当头炮,打你的中兵(卒)。这时候你上马,看住这个中兵(卒)。他打你中兵(卒),你跳马来吃。炮贵兵贱,敌方肯定不舍得兑子,这就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你再看,这叫‘擂擂炮’,也叫‘双炮贯日’,敌方必败无疑!无论上相(象),还是上仕(士),总有一个炮在打敌方的老爷。”

“当己方棋子直接可以吃到敌方的老爷,这种情况就叫‘将军’。此时,敌方必须挪移棋子,化解危机,或者阻挡、遮挡,或者躲避、闪避。”

“这种情况叫做‘背弓’,跟擂擂炮一样,也是必杀之局,一击致命,见血封喉,敌方只能“交棋不杀”,投子认输。”

“这叫‘抽将’,将军的同时,你刚才移动的棋子可以对敌方的棋子造成“吃”的威胁,或者为你下一步将军打基础;还有一种情况叫做‘双将’,你刚才移动的棋子和另外一颗棋子同时可以吃到敌方的老爷,这种局势的化解办法在程度上来说更加艰难,更需要你们去多加思考。”

“这叫‘连将’,也叫‘步步不离将’。敌方老爷每躲避一次,你将军他一次,一步一杀,步步杀机,步步惊心,惊心动魄。”

......

三爷教了我和燚燚很多象棋的定制玩法,可惜我没有学到多少,至今还是个臭棋篓子。

2001年的夏天,放学路上我和同学解决纠纷,方式就是我被同村的一个玩伴来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抱摔,摔得我头楞眼花,眼冒金星。那个玩伴名叫郭鹏涛,发生这样的事实属正常。我们那时的小孩子就是这样打打闹闹的,分分合合,分了又合,合了又分。

在此之前三爷骑着自行车从我们身边走过,妹妹当时也在我身旁。这是我的记忆中关于三爷在世间最后的印象,后来我上了初中,住在外祖父家里,高中住校,在灵台县城。

三爷个子不高也不低,稍微有点驼背,满头白发,脸色蜡黄,爱喝浓茶,也爱抽卷烟,人很和蔼,尤其对我们小辈,说话时总是笑呵呵的。三爷一生沉稳、守序、悠然自得、安稳飘逸,我从没见过他气急败坏、自怨自艾的样子,有点像《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前辈高手风清扬。

二十多年一眨眼间就过去了,我仍旧记得三爷的音容笑貌,至于他教我的象棋技艺,也就越发生疏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