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劝你大度时

2023-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妮可儿_

有一种场景特别,令人内心堵塞:

假如自己不开心,假如自己很难过,身边的亲朋好友过来,开始劝你要大度,虽然不是那么直白,但意思就是要想开一点。

真正令人心塞的是,他可能真是为你好。

但其实他并不关心,你内心的苦痛,只是想要简单的解决问题,根本不顾实际情况,更关键的是,他没有正确的道路。

就不是大度不大度的问题。

假如内心的伤害,是想开一点,大度一点,能够解决的话,那么根本无需有人劝。

所谓的劝更多,成为妥协和委屈。

所以会心塞。

更可怕的是,潜在要求,一个人遗忘过去,等于在否定一个人的过去,完全不值得一提。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世界。

这才是现实真相。

既然不关心,也就不会用心;没有用心的真心,多多少少有点虚假,连安慰都算不上。

没有必要生气,但自己要清楚: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依然是人,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活法,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看法。

遗忘历史,等于背叛。

假如自己不听劝,不愿意遗忘,其实是对的;因为事情放在劝人的人身上,他们也不会遗忘。

常常有两个自己:

一个是过去的自己,通常是阴影的自我,带有负面情绪,所以牢记于心;

一个是现在的自己,不再想要那么痛苦,关注现在和未来,需要好好生活。

而和解:

不是抛弃过去的自己,而是理解过去的自己,然后吸取教训,两个自己共同努力,把现在的生活过好。

不能漠视那个阴影的自我。

因为里面有更强大的力量,表层的自我再努力,很多时候也使不上力,需要底层的力量,往上拖一把。

那一块的力量,是无限的,庞大的。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一个安逸的人,是没有动力的,因为没有需求;一个有缺憾的人,内在是愤怒的,总是想着要表达什么,要爆发出来。

就是常常讲的那样:

内心总有纠缠不清的事物,是一个人的命运所在,不要抱怨,不要遗憾,而是珍视,因为生命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碰到那里,才最有感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