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丨疼痛:不仅是症,还可能是病

2020-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满塘荷叶一枝莲

咱们以前讲过,要区分病和症。症状是病的信号,还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疼痛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症状。60%以上的门诊病人,是因为疼痛就诊。30%以上的成人有慢性疼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比例还会逐年增加。

看来疼是一种普遍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哪个地方疼,就一定能找到相关的病,等病好了,那么疼也就会消失了。而且,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忍痛是一种英雄行为。比如关公刮骨疗伤,就是英雄。再比如女人生孩子就该疼,不疼怎么生孩子呢?甚至连医生也会漠视疼痛。

在中国,无痛分娩率不到10%,在美国这一数字是85%,在英国是90%。而且,中国吗啡类的镇痛药物用量不到美国的1/10。要知道,咱们的人口可是人家的4倍多。所以,多数人对于疼是存在误解的。那么疼真的只是一种症状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疼?这节课就来说说疼痛。

你永远不懂别人有多疼

疼这种感觉,到底有多疼呢?2017年8月份,在陕西省,有个孕妇因为生孩子太疼了,多次向家人要求让自己剖宫产,而且医生也强烈建议赶紧手术。但是都被家属拒绝了。家属认为,自己生最好,女人生孩子哪儿有不疼的?最终,这个孕妇因为疼,跳楼了。这个病例就是疼痛带来的悲剧。

第二个病例和这个病例截然相反。二战期间,美国军医毕阙(Henry K. Beecher)到前线抢救伤员。你肯定能想象到战场上那种惨烈。有的伤员被刺刀挑破了肚子,有的被弹片打穿了胸腔,有的大腿骨折,有的大面积烧伤,有的甚至颅骨粉碎。通常,医生在明确了损伤原因之后,会立刻给伤员注射吗啡。否则,人可能疼死。但是,毕阙医生没想到的是,当他准备给这些伤员打针的时候,大部分的伤员都说:“大夫,我不疼,别给我打针。”这就怪了。他们明明受伤非常严重,为什么他们反映出来的疼,却和咱们认为的疼,相差这么远呢?

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下,疼痛体验是不同的。尽管受到伤是客观的,但是疼痛却不客观,疼痛的程度是主观感受。

女人生孩子还不是最疼的。研究认为,让人类最疼的病有三种: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癌症带来的疼痛和三叉神经痛。疼痛跟体温、血压、脉搏都不一样,疼痛没有一种客观的测量手段。

那怎么判断别人有多疼呢?据说,墨西哥的惠乔尔人在女人生娃的时候,产妇手里会抓一根绳,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丈夫睾丸上。每疼一次,产妇就用力拽这根绳一次。这样,丈夫就能判断妻子有多疼了,同时还能做到共情。但是,用这种方法表达疼痛,既不科学,也不安全。

那么,医生怎么判断病人有多疼呢?医学上有个疼痛标尺,用0-10分表示疼痛的级别。最左侧代表一点都不疼,最右侧代表无法忍受的疼。让病人自己选择,到底属于哪个程度。

这种方法也只是相对准确。医院有句话:病人说疼就是疼,病人说有多疼,就有多疼。所以,以后别人再说疼的时候,你可千万别说“真矫情,有那么疼吗?”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有多疼。

疼痛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

既然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疼痛有客观基础吗?有。研究表明,痛觉的产生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首先,各种损伤会刺激人体组织,释放致痛物质,也就是导致疼痛的化学物质。接下来,这种化学物质会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然后由神经通过脊髓传给大脑。大脑经过快速、复杂的分析和整合,最终形成疼痛的感觉。

所以,这个通路上的任何一个点出问题,痛觉都会受影响。比如,经常会有糖尿病病人因为暖水袋烫伤。就是因为糖尿病损害了病人的末梢神经,所以,这条通路也就受到了影响。痛觉降低了,感受不到疼,也就不知道躲,就这么生生地被烫伤了。

再比如,前面咱们说到了二战的伤员受到严重创伤,却不疼。这又是为什么?这是极端场景下才有的极端情况。战争会让士兵高度紧张,人体就会分泌大量的激素,激素会作用于大脑分析和整合的环节,抑制痛觉。另外在战场上,“我疼,故我在”。能感觉到疼,说明人还活着。伤员即使受伤也有喜悦,这种快乐物质,同样也会抑制痛觉。

慢性疼痛是病

疼痛是症状,这点你肯定知道。哪儿疼就是给咱们提醒,对咱们还是一种保护,让咱们躲避损伤。如果没有痛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医学上有一种罕见病——先天性无痛症。这些人生下来就不知道疼是什么感觉。也就不知道躲。有病例报道,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有个孩子,她长牙以后,和别的小孩一样喜欢啃手指。但是,如果没有人阻止的话,她会把自己的手啃得血肉模糊,甚至露出骨头。后来到医院检查发现,她得的就是罕见的先天性无痛症。

所以,有痛觉该是件幸福的事。但是,疼久了就不一样。尼采说过:疾病损害人的机体,疼痛摧毁人的灵魂。在我看来,疼痛不仅能摧毁人的灵魂,疼久了,也会对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把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的疼痛,称为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容易找到原发病。但是很多慢性痛,找不到病因。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病。

首先,持续的疼痛会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身体的多个系统,比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都会相继出现功能紊乱。其次,持续的疼痛还会严重影响病人的心理。病人会出现自卑、绝望、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尤其是癌症引起的疼痛,很多病人还会出现自杀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疼久了,还会促进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也就是说,痛觉通路异常了,疼痛的感觉乱了。没刺激,也会疼。

举个例子。有些长期腿疼的病人,神经通路就会发生病理性重构。截肢以后,病人仍然会感觉到腿疼。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幻肢痛,也就是幻想出来的疼。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疼痛是除了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就是为了唤起全世界对于疼痛的关注。

既然慢性疼痛是病,就必须治疗。治疗疼痛,也不仅是你认为的对症治疗。疼痛控制得好可以延长病人生命,改善生存质量。忍痛的所谓美德,非常不科学,更不人道。

疼痛,永远不需要忍受

怎么科学地对待疼痛呢?我给你两条建议:第一个建议是,改变观念。

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了病,就应该痛。所谓“病痛”,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是把病和痛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癌症。我会诊过一个肝癌晚期,已经全身转移的病人。她说:“太疼了,生不如死,大夫我求求你,能不能让我赶紧死。”这个时候,止疼就成了她最重要的治疗。后来她用上了止疼药。先口服,之后又换上注射。最后她走的时候,是安详地离开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止疼药会上瘾,所以强忍疼痛。其实,在疾病严重的时候,止疼药物上瘾的可能性极低。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出,癌症病人吗啡药物上瘾的比例低于1%。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对于医疗上需要使用吗啡的病人,应该满足需要。在这一点上,咱们远远没有达到世界水平。

第二个建议是,科学治疗疼痛。

当然,前提是必须首先确诊。在确诊之前,盲目用止疼药可能会掩盖病情。一旦明确病情之后,所有的疼都不需要忍。免除疼痛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把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全球征服疼痛日”。就是为了唤起全世界的人,对于止疼的重视。

免除疼痛不只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止疼更是一门专业的学科。这个学科专门研究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科学止疼的方法。他们用药物、手术,可以有效地去除绝大部分的疼痛。

 划重点

1. 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具有客观的神经传导通路。

 2. 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病。

 3.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疼痛不能忍,需要科学治疗。

思考题

学了今天的课,你对疼痛不仅是症,还可能是病的理解是什么?举几个例生活中你观察到的疼痛方面的事情

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病。急性疼痛是其它病症引起的,而症状是病的信号,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是为了提醒我们,让我们透过这个疼痛找到病灶,急性疼痛通常容易找到原发病。但是很多慢性痛,找不到病因。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病。持续的疼痛会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慢性疼痛就是病状的,必须要治疗。

过去总说止痛药会上瘾,所以就会让人忍痛。说拿我生孩子来说吧,虽然是顺产,但还是要侧切,侧切后又里外缝了很多针(以前还是自化线),当时把我痛得感觉生无可恋了,包括生完之后的一周(未拆线),都是这样。整个顺产的过程让人想起就有阴影,所以很多年后生老二,我要求毕竟剖宫产,因为这样可以打麻药,生产就不会那么疼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