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小报告,好还是不好?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发现了小朋友很喜欢做告发者,“老师,小明没有把椅子归位!”“老师小红没有让玩具回家!”面对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小小告发者,作为家长您是如何引导应对的呢?为什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此热衷于打小报告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到底该怎样给予引导呢?希望本文能给各位家长朋友带来些许启发。
在龙一鸣读幼儿园的时候,就特别热衷于发现问题,举报问题。诸如谁没有把椅子归位,谁没有让玩具回家,谁扣子扣错了……尤其是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时,他打小报告的热情日益高涨。
直到有一天,也许是老师心情不太好,她一改往日的态度说:“龙一鸣同学,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原本害怕他的同学,瞬间似乎也没有那么怕他了,这种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龙一鸣也从每一天的斗志昂扬,变得沉默寡言了。以他的年纪他还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师对他的态度会变化。他只知道他不能再随便举报别人了,老师会不高兴,同学们也没有先前那样害怕他了,在班里他的存在感大大削弱了……龙一鸣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影子,回头想想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爱打小报告,爱管闲事儿,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们该如何引导,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成长期呢?
打小报告的动机是什么?
通过和身边的爸爸妈妈、老师探讨,我发现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打小报告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像处于幼儿时期的龙一鸣,他如此积极的去打小报告,动机本身可能根本谈不上动机。也许他只是本能的想博得老师的关注,亦或许他只是觉得“椅子归位”,“玩具回家”这些是老师定下的规则。规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遵守就得告诉老师。更何况,有时候很多老师本身就在无形或无意中,引导孩子们互相监督。
因此,我认为幼儿打小报告,是规则意识养成期一种本能反应。这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单方面鼓励,也不能表现出厌烦心理。否则就可能导致前文中出现的,龙一鸣同学的失落与无助。
因此,对于幼儿爱打小报告的引导方式,我建议仍然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例如“龙一鸣同学每一次都能把椅子归位,让玩具回家,做得很棒。这次没有做好的同学呢,可能是不小心忘记了。业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再把规则记一记,我相信大家都会做得很好的。”这个回应方式,即肯定了龙一鸣的优秀,又削弱了打小报告带来的冲突。把重点引到遵守规则本身,这就是一种正向的引导。
当孩子顺利渡过了愉快的幼儿园生活,就进入了小学阶段。小朋友的个人意识更加强烈,那么打小报告的动机就变得复杂起来,他会思考,甚至权衡利弊。那么,他这样做,到底是无心还是有意,是善意还是别有目的?这时候,我们的引导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是无心的、善意的,我们该如何引导?如果是有意、别有目的,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前提很重要,我们必须先了解事件本身。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我们身为父母,为他提供衣食住行,更要成为他成长路上可以放心对话的人。首先,我们得让他知道,无论事情如何复杂,都不影响我们爱他。通过心平气和地沟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帮助他还原整个过程,一起去感受事件的细节。
换位思考,正面引导,则是下一步。
当确认孩子的行为就是打小报告时,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反问他一个问题:如果被告发的那个人是你,你希望这件事发生吗?
如果前面沟通铺垫到位,我相信换成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那个被告发的人。如果他是无心、善意地告状,我们必须很遗憾地告诉他,他的无心和善意,已经伤害了那位同学。即使他本身的确犯了错,这也绝不是最佳帮助他的方式,善意的帮助往往是不露声色的,春风化雨般的。如果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刻意为之,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是非感受上,没有人是真正的傻子。这样的行为,只会逐步败坏自己的形象,从而失去真实的自己,丢了朋友间的坦诚。如若不管不顾,任其发展,只会一步步把自己变成孤岛。
所以我们要非常明确地表明态度——我们不认同打小报告的行为。但,我们很开心你能主动思考,勇于表现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我们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有主见会思考的人。
在《养育的觉醒》中,作者认为:“很多时候,告状之所以效度有限,主要是因为其借助了第三方力量,而第三方往往由于个人情感偏好、掌握信息不全、处理方式不当等,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告诉孩子,无论是同学还是朋友之间,如果遇到了不认同的行为,可以当场光明正大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但不可以背地里打小报告。当然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这些行为仅指无关生命与危险的日常活动。当遇到危险与紧急事件,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或大人。
在越来越卷的所谓教育的加持下,编者真心希望,每一位老师与家长朋友,都始终把培养一个人健全、宽容、有魅力的人格为首要任务。让我们一起带领孩子感受真善与责任,正直与勇敢,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做一个正直阳光有爱的人。
我想这比什么都重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