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光辉被遮掩的圣人
荀子,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稍晚于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荀子,名况,是春秋中期大国晋国正卿荀林父的后裔,人称荀卿,汉代为避皇帝讳,称他为孙卿。
有人认为“卿”是荀况的字,我不大赞同,查康熙字典,“况”和“卿”两字在语义上毫无联系,这不符合古代取名的惯例,一般来说,“字”应该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因此,荀卿更大的可能是当时人们对荀况的尊称,也即荀子当时在思想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荀子认为子弓才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正统,自己继承了子弓的学问,同时荀子对子思、孟子的学说表示不敢苟同,但是思孟学说却更受统治者的亲睐,因此荀子的思想主张在官学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广。
在《荀子》一书的最后一部分,荀子的门人为荀子进行了正名和辩护,他们认为荀子并不逊于孔子。
孙卿一生追求礼治,却无奈身处严刑峻法的乱世,周王朝没有贤明的君主,暴秦横行于诸侯,统治者不推崇礼义,礼义教化无法推行;仁人不被重用而处境窘迫,天下昏沉黑暗;德行完美的反受讥讽,诸侯大肆倾轧兼并。
在这种时代,智者没有机会谋划国家大计,能者没有机会参与国家治理,贤者不被任用。君主因而被蒙蔽而对治国之才熟视无睹,贤能的人被朝廷拒之门外。孙卿虽然怀抱伟大的圣人之志,却只能装出任情恣意、不受拘束的姿态,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愚昧无知。
《诗经》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所谓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孙卿名声不扬,门徒不多,其思想的光辉不能到处照耀的原因。
现在的学者如果能懂得孙卿流传的思想和教导,完全可以成为天下人的典范和表率。推崇孙卿思想的地方,人们的心灵就有了主宰;孙卿住过的地方,人们就会受到礼义的教化。看孙卿美好的德行事迹,孔子也不能超过他。
世人不进行详细考察,就说荀子不是圣人,奈何?适逢天下不治,荀卿生不逢时。他的德行可比尧禹,世人却很少知道;他的治国方略不被采用,反遭人们怀疑。孙卿的智慧极其圣明,他遵循圣王之道,坚持正确的道路,他的思想完全可以成为世人的施政纲领。呜呼!贤哉!孙卿适合做天下的帝王。
老天无眼,竟然让桀纣这样的人成为帝王,贤良之士反而被杀害。比干被剖腹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接舆不得不离世隐居,箕子被迫装疯佯狂,而田常犯上作乱成功窃取姜齐大权,阖闾派人刺杀吴王僚,如愿强取王位。作恶的得到上天的福佑,行善的反而遭殃!
那些认为孙卿不是圣人的人,却不深入考察实际情况,通过名声来取人。个人的时运和时代不同步,名誉从哪里来?没有机会治理国家,怎么可能建立功业?
孙卿志向美好、德行深厚,谁能说他不是圣贤!
门人的辩护虽不免夹杂情感成分,但荀子被历代学者大大低估,这是无疑的。《四库提要》说:“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后世学者的考证,有一点可以确定,《诗》、《书》、《礼》、《易》、《春秋》等六艺经典的传承都出自荀子极其传人,而且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没有孟子传经的记录。康有为说:“传经之功,荀子为多。”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诸子百家中,司马迁作传的有:《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和《孟子荀卿列传》,其他诸子的事迹都散落在三本列传中,可见在汉代孟子和荀子的地位还是旗鼓相当的。
兹录《史记》荀子小传如下: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当我写完以上文字的时候,《荀子》九万余言精读第一遍就算完成了,简书日更制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阶段就像登山,流连于一地一景,偶有回望,目标总是登顶,克服种种困难,走完全程。荀子这座高山气象万千,峻奇雄壮,深邃悠远,不从头再走一遍,反复徜徉,怎么能勾勒出它的全貌和体会到它深刻的内涵呢?新的旅程又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