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想法大学生活

如何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2018-01-19  本文已影响137人  牛粪茶壶

认知本身暂时还未触及边界,如同真理的永恒一般,但作为个体的认知及知识是有边界的。物质宇宙的广袤,思维意识的深邃都不可揣度,聚焦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个人认知我们发现,我们生活在有限的世界中,一切皆有边界。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将是认知的差距,如何打破认知边界,获取更大的视野,将决定个人发展的界限。探讨如何拓展认知边界,需要对其影响因素做深入分析,各个击破方能有效提升。个人受时空限制,并受个人兴趣爱好、努力程度、环境影响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了边界明显的认知,任何人都是如此。

我们很容易评估自己的认知边界,理论来讲,所有我们不懂的,不擅长,不喜欢的事物、知识都是我们的认知边界。你最瞧不上眼,最不屑的,最易于让你失态,陷入愤怒或是抓狂的人或事,往往都踩在你认知的边界上。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外界出现了否定性信号,证明了我们认知的不足。而固化的认知,又拒绝变通,由此而生出压力,让我们思维紊乱,失控失态发作起来。

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认知(知识)边界?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

第一、知识储备。每个人在特定阶段习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每个人兴趣爱好不同,擅长的领域就不同,擅长之外的都是界限。知识的无限性和个人时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其实我们并不用学完所有知识,个人专注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方法论是有限的,这是细分知识领域的内核,所有细分领域的探索都在深度广度发力,外延可以无限延展,内涵却越缩越小。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有限的内核及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即授之以渔,学会学习,知识平移。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只不过知识网络中的一小块。迅速拓展知识储备可以扩大认知边界,学习效率有高低,如果把时间浪费在具体知识上,将永无尽头。应该学会学习,先学会具体学科的重要理论、方法论,迅速建立知识框架,然后慢慢丰富枝叶,这样才有效率。如果只零碎学习,没有系统,知识是分散的、死板的、不能变通的死知识,对认知没太大好处。

我们把各学科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当做不同知识边界的链接点,我们要做的是以某个领域为基点,尽可能多的发现、挖掘、触碰、掌握住不同知识边界的连接点,以点带面,无缝切入另一个知识领域(每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应用方法、具体思维方式都是相通的),形成学科间的知识链,以点带面,最后形成庞大的立体的知识框架,多学科跨领域广度深度俱佳,认知边界自然提升。

第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主观意识,也是客观存在,个体差异很明显,它是人们看待(思考)事物的根本方式、方法、角度。从现代信息科学的意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主体从外界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从而形成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鉴于此,我们把个人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等纳入思维方式共同探讨。

每个人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不同,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差异都很大,正如人们领悟能力有强弱之分,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简单思维方式和复杂思维方式。个人启蒙时的思维方式培养,会在一定程度决定个人未来认知的边界,个人习得的思维定式、思维策略对个人的认知、学习造成影响。

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都属于内因,其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好的思维能加速学习,深入研究,学习本身也是锤炼思维的过程,相辅相成。当下进入碎片化学习时代,深度学习反而成了奢侈,我曾多次论述学习方法,深度学习的价值,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一些具体知识有时候更重要,能力培养要重于内容本身。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通过各种渠道深入学习,建立知识框架,将零碎知识变成知识网,把理论和现实、知识点和实际场景结合,灵活运用,如果能进一步打通知识边界,用跨学科知识进行碰撞,认知边界会拓展,学习能力会加强,思维方式会更有效。

第三、外在因素。认知边界的形成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各种外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个人小圈子,个人际遇,社会文化,个人思考以外的出行、实践、机会……学习渠道很多,个人天赋及努力是根本,外在潜移默化,实践出真知,社会风气熏陶,同辈群体影响,流行元素侵染,我们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孟母择邻,就是希望环境影响孩子,我们选择好大学,好工作岗位,无非期望在更大的平台获得更大发展。圈子不同眼界就不同,能力自然有差异,认知边界也会拓展。

我们生活在充满边界的世界中,打破边界,打破个人界限,跳出一个个舒适的圈子,才能获得更大发展。深入研究,我们甚至推出很悲观的结论,超越人类认知的知识太多,我们甚至在践行一些错误的理论,或者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活着,在个人边界中不断拓展。

培养各种能力,思考力、认知力、学习力,挖掘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发现真正的问题,学会思考分析总结,多读多看多思多行,掌握方法,带上坚毅,必然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以此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